用施工管理的精益化和信息化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
■劉培林(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副部長、中長期發展基礎領域首席專家)
建筑業轉型升級涉及許多內容,不僅需要提升建筑基礎理論水平、建筑設計水平、發展新型建筑材料等,也需要提升建筑施工組織管理技術和能力。在調研中發現,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建工集團才良分公司在建筑施工組織管理和技術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所取得的成果和經驗,值得重視。
才良分公司的實踐可分為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化整為零。即把施工的各個工序拆解,同時按照科學管理原理對拆解開的工序進行優化,形成工時、工料定額,把優化的結果再進一步標準化和模塊化。
二是聚零為整。綜合了管理學中的計劃評審技術(PERT)和流水線管理理念,理清整個施工過程所有工序組成的網絡關系,并進行優化。上下工序銜接都制定了嚴格的質量驗收標準。
三是引入現代信息化管理技術,把上述各方面的成果都信息化、數字化。工人工作任務指派、各工序質量驗收結果等,借助于終端手持設備APP和云端的數據庫實時交互,從而既在施工過程中對于工人提供詳盡技術指導,也保留了全程的質量追蹤體系,這相當于在施工過程中強化了企業的質量內控和自我監理。
與傳統粗放的施工管理相比,以精益化和信息化手段推動施工管理提升,起到了多方面效果:保證了建筑物質量;縮短工期;保證施工現場安全;節材、節能、環保;降低甚至徹底從源頭上消滅用戶投訴,實現開發商、施工企業和消費者三方共贏;通過合理安排人工、合理安排原料訂購時間、縮短工期、節約各種要素等,提升了施工企業經濟效益。這一整套體系如果在建筑招投標環節廣為使用,可以提高招投標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有助于消除招投標環節的腐敗。
才良分公司的探索還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比如,可以探索和上游建筑設計環節的對接,促進上游設計環節的優化;同下游最終住戶的需求對接,更好地響應住戶要求。
推廣建筑施工管理的精益化和信息化,有可能帶動建筑業業態發生裂變和重組,向工業化和服務化演變。比如,在建筑施工企業中將有可能出現一批掌握強大施工組織管理能力的供應鏈綜合管理服務商。同時有可能分化出眾多相應的中小型專業公司,各專其長,在各自領域不斷提高生產率水平。這樣,通過專業化分工帶動生產率提升,通過對專業公司的合理調配,全社會建筑業生產率水平和競爭力將保持在很高水平上,進而為我國經濟實現“兩個中高” (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作出貢獻。
隨著生產率和競爭力水平持續提高,我國建筑業也必將能夠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過程中,拓展國際市場空間,推動實現多方共贏。
追求建筑工程“中國制造”的高品質
■金龍林(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建筑分院院長)
精益建造是黃才良基于長年的施工經驗,通過不斷摸索、不懈的努力總結出的建筑工程質量管理標準模式,是自下而上、扎根于基層的中國式工程質量管理體系。“精益建造”才良模式主要特點在于將復雜的施工工藝化繁為簡,將設計施工圖中的各種標準圖集作法分解為易操作、可控制的工藝模塊,從而實現了對工程工法的模塊化管理、現場裝配化管理,最終體現在建造的高質量、高效率。
這種拆解施工做法、分解任務單元、構筑工藝流程的管理手法看似簡單卻做之不易。國內一般工程,無論是設計師還是施工方都依據單一標準圖集指導施工,忽視工法、工藝流程。特別是土建施工基本上做不到對施工圖的深化設計、拆解做法。只有幕墻、鋼結構等基于工廠加工制作的工程才會有深化設計工作。建筑工程要追求高質量深化施工制作圖及把控施工各環節是必要的前提。以高工程質量著稱的日本建筑工程管理為例,日本的工程總包(General contractor)開始施工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化設計、拆解施工做法,編制大量的模版圖、鋼筋圖、排磚圖、施工工藝組織圖等等。再依此組織施工,分包給由工匠帶隊的各專業施工隊,各團隊依工序完成自己的工作。這種管理模式與精益建造十分相似,常說細節決定成敗,只有分解了工藝環節,把控各細部,才能做到精細建造。
精益建造的另一特色在于管理體系,基于信息平臺的精益建造模式。分解了施工工法,加大了工藝環節,因此管理、把控各環節流程變得至關重要。才良管理模式就是針對各工藝環節,采取“目標-計劃-執行-檢驗”的循環反復工作模式。確定每階段的目標,制定每道工序計劃,計劃的執行單位以時計。通過網絡平臺下達到施工人員,施工結果通過網絡實時反饋,監理驗收。通過信息平臺做到了任務管理、流程管理,實現了施工現場流水線操作、模塊化管理,即精益建造互聯網+的模式。
精益建造的工程組織模式及管理模式給我們的啟示是,要追求建筑工程“中國制造”的高質量就應該建立精益建造這樣的標準。現在提出的建筑產業化、裝配化的目的之一也在于,升級工程建造的質量、要求精益求精,要求改變以往粗放快速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