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中國建筑業真正進入了存量競爭時代,普漲時代完全結束,市場蛋糕重新切割是市場競爭的主流。回顧2016,展望2017,中國建筑業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
回望2016
增速回升
從統計數字上看,2016年建筑業前三季從2015年的歷史谷底(年增速2.3%)又開始掉頭向上,達到增速6.7%。這里的增速概念與往年已大不相同,不是全行業普遍增長,而是房建在嚴重下滑,基礎設施在增長;大量民企在嚴重下滑,大量國企在快速增長。如上市國企中的中建前三季度營業收入同比增速達9.6%,數字上反映的國進民退著實也在進行之中,往年的普漲時代已難再現。
特級企業數量爆漲
特級企業數量已從多年前264家激增到近400家(截止12月15日,特級資質企業總數已達到397家),表明特級企業的含金量已大不如前。從上一輪的要把264家砍到50家以內,到現在突破400家,主管部門的管理思路確實已起了大的變化。弱化資質管理方向是對的,市場化優勝劣汰才是根本。這樣的政策導向下,還有這么多建企還在資質戰略至上,不免疑惑企業家的轉型思維跟上形勢的又有多少?
互聯網+興起,電商潮涌
建企巨頭,特別是大央企、大國企已普遍建立電商集采平臺,一是響應中央互聯網+號召,一是管控的需要。民營則因體量較小,走向聯合建立
集采平臺。走出這一步,對中國建企是一大進步,互聯網思維的滲透到了逐步落地這一步。
中國建筑傾力打造集電子化招標、在線交易、物流整合、供應鏈融資等服務為一體的、專注于建筑行業物資采購領域的“云筑電商”。上海建工電子商務平臺正式啟動,“營造商”門戶網站成功上線,“互聯網+建筑”計劃的實施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南通三建的 “筑集采”平臺經過一年多的試運行,為企業降低了3%的采購成本。中鐵、中交、龍信等也已相繼推出電商平臺……
PPP落地加速,民企成為旁觀者
PPP政策導引下,PPP迎來落地大年,官方發布的PPP項目已經超過15萬億,這一數字還在不斷的刷新當中,對于傳統項目僧多粥少的局面,PPP項目的出現,無疑是給建筑業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對于施工企業而言,面對建筑市場的嚴冬,轉型升級,成為投資的重要一員,積極投入PPP“浪潮”,以投資拉動施工,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必然戰略選擇。
由于政府和金融機構都對大央企、大國企偏愛有加,民營企業成了PPP熱潮的旁觀者。
工業化:艱難前行
進入冬天,全國霧霾再起,作為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建筑工業化必須加大發展力度。但工業化是一個產業的龐大系統工程,技術體系、生產體系、市場體系、管理體系和配套技術體系的成熟不是一日之功,進展還遠不如我們希望的那樣。
當前,中國建筑業工業化的發展迎來政策蜜月期,但缺乏統一標準,產業鏈尚未形成,相關配套政策也不夠完善;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研發投入不足;業務運營系統不強,大數據運營能力弱,效率低下,成本偏高,無法應對個性化定制和大規模工程實施等等原因,導致工業化建筑在我國總體規模和占比仍較低,目前,裝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面積中的比例不足5%。建筑工業化之路道阻且長。
營改增,倒逼規范化管理
總理一聲令下,5月1日開始,建筑業進入營改增時代。“營改增”涉及建筑企業經營模式、組織架構、投標、采購、合同管理、財務管理等方方面面,“信息流、資金流、合同流、物流”四流合一對企業的精細化管理要求到了極致,倒逼建企加強精細化管理。“營改增”甚至可能終結建筑業掛靠行為。
行業轉型升級,前路漫漫
宏觀經濟與建筑業形勢,都讓施工企業必須開啟轉型升級之路。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創新、變革成了生存和發展的唯一路徑。正因為過去一貫的發展模式存續時間過長,大部分施工企業已無法擺脫路徑依賴,失去創新和自我變革的能力,大淘汰將無可避免,當然大家所謂的變革動作并不小,抓住本質的還不多。
國企的整合重組、部分重要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通過改革有效配置資源等。民企開啟轉型,或聚焦價值鏈高端,采取向產業鏈兩端延伸進行產業鏈一體化應對競爭;或戰略轉型,深耕細分領域、積極“走出去”、推進新技術、試水PPP等,迎接新生;或跨界轉型,進軍教育、文化旅游、生態環保、大健康、云聯網+、新能源、3D打印等成長性較高的新興行業;或開啟“互聯網+”新征程,擴展業務空間,增添新業務來增加收入。
認知新時代的市場競爭本質
新常態下,中國建筑業真正進入了存量競爭時代,普漲時代完全結束,市場蛋糕重新切割是市場競爭的主流。
市場競爭特點已經從關系競爭力時代向能力競爭力時代過渡,經營哲學競爭力、戰略競爭力、品牌競爭力已最為重要。要做好這一切,解決當前中國施工企業長期同質化嚴重的問題是首當其沖。
向細分市場進發,聚焦一個點,投資于專家品牌建設,建立細分領域的產業鏈優勢,建立競爭壁壘,占領細分市場的全國最大份額,將是最有優勢的競爭策略。一個突出的成功案例是金螳螂集團通過自身專業能力的塑造,在精裝領域成功建立起核心競爭力體系,率先搶占全國性的細分市場,深耕細分領域,鑄造強大品牌。
國進民退反映了什么
在市場減速、PPP盛行、營改增倒逼的情況下,中國建筑業國進民退趨勢明顯,民營施工企業長期創新不夠的問題暴露無遺,而國企的資源優勢、品牌優勢、人才培養優勢和管理規范優勢更加顯現。這是中國建筑業的大問題,民營企業的創新力不夠,競爭力遠不及國有企業,這在其它行業是極少見的。是市場的問題還是企業(企業家)的問題,筆者認為,企業(企業家)自身的問題更嚴重些,相比一下上游產業房地產業應可以得出結論。即使在行政化很嚴重的地產行業,民營企業只要創新能力足夠,應該可以領先國有企業。國有企業體制固有的效率問題在建筑業也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解決,目前的狀況是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創新能力嚴重不足所致。
只有當民營企業的活力、競爭力、增速超過國企時,中國建筑業才會出現真正的曙光,企業家創新能力才到了合理水平,中國建筑業的轉型升級才走上了正道。
社會生活里的“差序格局”被移植到了建筑經濟領域,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失效時而可見。國企在政策、資源、技術、品牌、規范化管理、人才等方面具有優勢,公建項目PPP潮流下,國企資源優勢更為突顯,民企不能在創新能力上不能改變當前局面,中國建筑業的轉型升級就難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