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經濟藍皮書》提出,2017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將達67.1萬億元,名義增長8.9%,實際增長8.7%。整體而言,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仍在小幅下滑。
另有專家預測,2017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預計保持在8%左右,基建將繼續成為穩定投資及穩增長的主要力量,整體規模預計約為16萬億元。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可能重點投資于城市和農村基礎設施和重大交通項目,以及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工程或支柱性產業。
相關數據還顯示,2017年公路、水路將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萬億元,新建農村公路20萬公里,新增高速公路5000公里,新增內河高等級航道達標里程500公里,新增貧困地區通硬化路建制村7000個,新增通客車建制村4000個。
這些投資計劃和發展趨勢必將為建筑行業企業發展指明方向,并提供更加廣闊的舞臺。
運營模式:
PPP仍舊是
基建助推利器
自2013年推動新一輪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改革以來,PPP模式在全國得到了迅速發展。2015年被稱為“PPP元年”,2016年被稱為“PPP落地年”。去年,中央發政策、地方推項目、社會資本接訂單,各領域頻頻發力,PPP在2015年取得的成績之上得到了快速發展。截至2016年10月底,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已收錄PPP項目10685個,總投資12.7萬億元,項目涉及能源、交通運輸、市政工程、水利、保障性安居工程、城鎮綜合開發、政府基礎設施等19個行業。
近期,國家發改委密集發布各領域“十三五”規劃,多部規劃中提到以PPP模式促進發展,其有望成為“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轉型發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抓手。官方發布的數據顯示,當前PPP項目已經超過15萬億元,這一數字還在不斷刷新當中,對于傳統項目僧多粥少的局面,PPP項目的出現無疑給建筑業帶來新的發展契機。
在當前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下,PPP將成為撬動財政的支點。2017年,被業內預測為“PPP業績年”,PPP項目將迎來落地高峰期,在帶動基建投資上有望發揮更大作用。
同時,隨著PPP領域相關法規政策的出臺和實務操作經驗的積累,PPP項目審批將會進一步加快、項目落地速度將會進一步提升、實際落地項目領域將會進一步拓寬、項目合作模式和回報機制也會更為合理。從發改委、財政部2016年推介項目發展趨勢來看,2017年PPP項目預計批復規模或在5萬億元以上。新一年,萬億藍海有望成為建筑企業角逐的戰場。
但就目前而言,建筑市場分化的大趨勢已經十分清晰,建筑企業能否有機會以PPP模式參與公路、鐵路、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已出現明顯分化。央企、國企由于自身融資能力較強、資源整合能力較強,加之與地方政府長期保持著較為良好的合作關系,業已成為PPP項目的主力軍。不少實力強勁的民營企業也以通過各種方式,進入基礎設施建設市場,但多數中小企業因為融資能力較弱、風險管理水平較低,在產業鏈延伸方面已然落后。
PPP模式下的投資項目盛宴已經來臨,建筑業中小企業如何把握機遇,分得PPP的一杯羹,還需進行戰略調整。
發展方式:
裝配式建筑
將勢不可擋
2016年,對于建筑業工業化發展來說可謂是不平凡的一年。裝配式建筑作為行業邁向工業化的一大轉折,是建筑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也因此不斷迎來政策東風,國家層面及全國各地均設定了裝配式建筑的相關發展目標,出臺相關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去年初,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建設國家級裝配式建筑生產基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建筑產業化發展綱要》中指出,到2020年,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20%;到2025年,比例達到50%以上。隨后,裝配式建筑項目在各地如雨后春筍般開建。
12月26日,全國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在京召開。其中提到,要加大工作力度,不斷推進裝配式建筑向前發展,確保實現“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的目標任務。
裝配式建筑有利于全面提升建筑業生產效率、減少建筑垃圾排放和污染、解決現場施工質量通病,延長建筑使用壽命。同時,裝配式建筑也是我國建設新型城鎮化的戰略選擇。
2017年元旦一過,不少省市緊接出臺與裝配式建筑相關的政策。繼1月4日北京市發布相關文件之后,短短一周內,湖北省、江西省、山東省等省市相繼發布相關文件。從各地文件來看,2017年各地預計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有很大提高,政策優惠支持力度也有所加大。裝配式建筑在2017年可能迎來大爆發,施工企業應抓住市場機遇,結合自身情況選擇盡早進入并打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