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終身責任
2014年9月,住建部制定《工程質量治理兩年行動方案》,全面落實建筑工程建設、勘察、設計、施工、監理五方主體項目負責人質量終身責任的追究辦法。在工程設計使用年限內,不管什么時候發生質量事故和嚴重的質量問題,都要追究這“五個人”四個方面的責任,一是誠信責任,二是執業責任,三是行政責任,四是刑事責任,對于五方責任人員來講帶來了一定的壓力賦予了更多的責任感。把部分工程質量責任從企業向個人轉移,也是為個人執業資格管理代替企業資質管理的一大舉措。毋庸贅言對個人的職業能力要求大大提升。
建筑師負責制
住建部在2015年3月提出“建筑師負責制”后,作為上海浦東新區建筑業綜合改革試點的一項內容,從2015年10月份開始試行。
“建筑師負責制”中建筑師為責任主體,從建筑前期策劃到工程竣工與質保的全過程,服務范圍、內容和職責遠遠大于目前我們通常的建筑設計服務。是甲方建筑師、建筑策劃師、建筑師及設計監理等專業中部分工作的總和。建筑師既要有專業內綜合的技術和服務能力,良好的各專業總體協調、控制能力,保障項目能夠高質量地有效推進;還要有設計之外的能力:如資源整合、項目策劃、投資與運營的知識、項目管理能力及相關的法律知識。
互聯網+與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顛覆了諸多傳統行業,“建筑設計一定也會在互聯網的沖擊之下發生變革”,這是當初業內很多人的想法和看法,更有眾者為了占得先機積極投身嘗試,據不完全統計,以建筑設計交易為主體功能的app上線的大概有100多個,網站大概也有幾十個。較有規模稍成熟的有設計集群網、八戒工程網、SMARCH、在庫言庫等。一年多時間下來,人們開始相信由于政策門檻的存在以及安全質量責任重大,作為傳統的B2B模式,這個行業很難被完全互聯網化。盡管如此,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帶來的平臺化概念也足以對這個行業形成強大的沖擊。
“互聯網”時代的核心理念是開放、共享、共贏,特點有三個去“jie”。一是去“界”,指行業、專業、職業等的邊界不再;二是去“介”,平臺化,點對點,不再依賴中介和中間環節;三是去“戒”,去掉現存的各種條條框框和陳規戒律,轉而以個人、以用戶為中心,個性化地用人、個性化地生產和服務。而設計公司也紛紛希望利用平臺,實現模式轉型。比如上市公司蘇交科最早入股豬八戒旗下的八戒工程網,把部分公司內部業務發到平臺上進行外包,通過平臺外包、眾包,設計企業可以品牌成為資源整合者,而不必再以人員規模論成敗。作為平臺,對接上下游建立信息通道,提供多樣化服務,為項目建設方和設計師團隊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包括各類專業技術咨詢、品牌推廣、金融服務等。很顯然,平臺有馬太效應,贏者通吃,最終只會有少數的平臺可以生存,而勝出的平臺將聚集最大量資源。
互聯網經濟最大的特點是自由+效率,建筑設計符合互聯網的特征,如果能夠打開人為的藩籬也就是企業資質門檻,建筑設計+互聯網將有另一番景象。而互聯網作為工具,大大減少項目建設方與設計方之間對接的成本。自媒體、朋友圈兒將作為溝通、交流、分享、傳播的媒介,推廣個人品牌擴大自己的影響力,為實現平臺各方的低成本合作提供服務。此外平臺利用云服務真正實現協同工作,提供線上培訓和教育,組織線下交流和分享;平臺會關注自己建設的生態圈是不是完善,設計師會特別關注自己的信譽度以及客戶反饋評價,因為未來這將是生存立命之本。
大眾創業和設計師跨界
市場下行期,企業裁員減薪,設計人員對行業、市場和職業產生不安全感,傳統市場的趨冷、新熱點的興起以及鼓勵創業的政策、互聯網思維的普及等從不同的角度激發建筑師的創業熱情并積極尋找新出路,尋求轉型超越自我。隨心所欲按自己的意愿生活符合人性,是馬斯洛人的需求層次中自我實現的最高境界。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時代背景下,2015年被戲稱為設計師創業元年,各種“跨界打劫”和自創門派,除了常見的“XX工作室主持人”,從天而降一批“XX創始人”。那些在知名大院里地位顯赫、身居高職的“大師”們面對這些“創始人”有時也會一改往日“皇家近衛軍”對“山寨游擊隊”的優越感,偶爾也會有一種“還在給別人打工,好沒面子”的自嘲。
平臺+個人(團隊)的模式近兩年已初現端倪,不論作為大院的“事業合伙人”還是自立門戶的個人事務所亦或真正的自由建筑師都不再滿足于埋頭賺錢,而開始通過互聯網自媒體展示自我,樹立個人品牌。他們可以采取SOHO或共享辦公的方式,在專業平臺上發布個人的專業背景、案例、取費標準以及檔期,在平臺上尋找合適的項目信息和等待項目經理的邀約。積累了大量項目以及信譽度的個人或者團隊將會擴大規模形成一個新的公司,可以預測未來將會更成氣候,行業因此而被洗牌、重組,重塑行業生態圈。
也許是項目減少,建筑師越來越有閑、有情懷、有追求,在設計之外有更多的嘗試和收獲??瓷钲诮ㄖ熑Ω愕脑姇嬚箲咴萍?,看北京曹曉昕牽頭搞了一個品那兒/非建筑設計圈子也是人氣爆棚,不斷地有建筑師秀自己建筑之外的各色絕活。建筑師本就是一個高情商高智商的行業,跨界、轉型方向和方式想象力無限。
在上海這個高端之地,有像CCDI悉地國際總裁趙小均,頭戴行業最知名的民營建筑設計公司創始人以及水立方總設計師的光環,卻要“自絕于”建筑師界,投資民宿鄉建,向產業鏈上游提升,取名“阿呆”自創“呆體”,沉迷于琴拳字畫,自在做一個虛擬的高僧;聯創國際的薄熙投身互聯網+平臺,創立“尖叫網”,致力于產品設計師B2C,目前已完成首輪融資。在地產黃金時代大勢已去之時即時激流勇退自主創業創立“辦伴”分布式辦公的綠地前副總胡京和萬科前副總毛大慶創辦優客工廠,都已初現崢嶸。還有米丈建筑的盧志剛,創辦的米丈堂高端紅木品牌似乎已經超越了米丈建筑引來更多關注;上海日清創始人宋照青創辦原境界ArtGallery,為提供跨界交流打造的藝術畫廊,希望最終能由建筑而藝術收藏。這些卓有成就的創業者攜這些年積累的經濟實力、自身能力、資源人脈以及實現自我的夢想,實現了人生的A輪目標后,高瞻遠矚激流勇退華麗轉身,進入人生的B輪,無疑是行業的佼佼者和典范。
而一位普通的設計師可以做什么呢?也聽到不少勵志故事如開餐館、賣肉夾饃、開網店。但大多數的轉型是在行業的上下游延伸,比如做室內設計師,比如做管理咨詢師、策劃師、攝影師、服裝設計師、產品設計師,也有轉型做金融、保險,做媒體,做蛋糕師,做導游,或告別城市到鄉村開民宿。無論做什么,只要是按自己的意愿,都是獨特的風景,都值得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