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稅改革:
降低企業稅費負擔
會議提出:要穩妥推進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落實推動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加快制定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總體方案,抓緊提出健全地方稅體系方案。要深入研究并積極穩妥推進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深化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改革,完善國有商業銀行治理結構,有序推動民營銀行發展。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預算安排要適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企業稅費負擔、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
解讀:財政政策要積極推進,離不開進一步減稅降負。今年5月1日,我國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其運行效果顯著,5—10月全國累計減稅2870億元。作為今年營改增試點的重要行業之一,建筑業營改增在過去近8個月中運行平穩,為促進行業和企業健康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從目前建筑行業發展的角度看,增值稅稅制相較于營業稅時代,創造了更加公平、中性的稅收環境,有效釋放了市場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和活力,在推動企業轉型、結構優化、創新創業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業內人士指出,實施更加積極有效的財政政策,將助力供給側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未來要進一步加大降低企業成本的力度,需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加強協調配合。同時,明年減稅方面將繼續發力,更好地落實“營改增”減稅效應。(來源:匯通會計)
裝配式建筑星火燎原 或將重構建筑行業新業態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城市住宅建設如火如荼。與此同時,生態環境保護矛盾凸顯,人工、建設成本持續上漲,產業鏈集成和整合有限,傳統建筑方式已難以適應城市現代化建設發展需求。建筑行業面臨產業化升級壓力,在此背景下,裝配式建筑快速興起,給行業帶來新氣象,并重構建筑行業業態。
傳統建筑方式一般采用鋼筋混凝土,存在能源消耗大、生產效率低、成本不可控、品質難保障等缺陷,且對環境造成巨大破壞、資源巨大浪費。因而,傳統建筑需要提高工業規模化、集約精細化水平,裝配式建筑引發關注。
裝配式建筑進入中國始于20世紀60年代,但當時勞動力價格低廉,建筑行業仍以傳統建筑方式為主,裝配式建筑發展裹足不前,難以形成足夠影響力。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的《中國裝配式建筑行業投資規劃深度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5年,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僅為2%-3%。
直到國務院發文支持裝配式建筑行業發展,提出十年內將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提升至30%的目標。到2015年底,全國已有30多個省市響應并出臺針對性指導意見和相關配套措施。
裝配式建筑能夠得到政策層面大力扶持,最直接的動因在于其自身優勢。首先,裝配式建筑可以減少施工工期,減少建筑垃圾,減少環境污染;其次,裝配式建筑可實現二次利用,戶型、格局靈活多變;最后,裝配式建筑能發揮出標準化與工業化優勢,增量成本低。
值得一提的是,推廣裝配式建筑需要裝配式裝飾配合。因為裝配式裝飾才是承載各種功能的中心,涵蓋了住宅管路系統、智能化系統、吊頂集成系統、衛浴集成系統等。
據上述報告數據顯示,到2030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5%左右。城鎮化進程持續推進,意味著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房屋建設投資將保持增長,裝配式建筑將憑著自身優勢迎來快速發展。
裝配式建筑要實現重構建筑行業業態,還需進一步健全標準規范體系及提升裝配施工水平,同時優化部品部件生產、確保工程質量安全。
總的來說,裝配式建筑已有星火燎原之勢,未來將逐步取代傳統建筑方式。(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