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安全
2016年3月下旬,住建部啟動針對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進行的施工安全專項整治行動。整治重點包括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從業人員持證上崗、安全專項施工方案管理、深基坑工程安全管理、模板支撐系統安全管理、起重機械安全管理及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工程安全管理7個方面。7月進入罕見汛期,住建部辦公廳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切實加強汛期建筑施工安全生產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然而,11月24日,江西豐城電廠三期擴建工程D標段冷塔平橋吊不幸發生倒塌事故,造成74人遇難,2人受傷,卻再次為建筑業重重地敲響安全警鐘。
專家點評:近幾年來,安全事故多有發生。梳理一下可以發現,成為熱點、影響較大的安全事故中,成為媒體的頭條、輿論的焦點的,往往分布在煤礦、交通、消防、化學品等行業,建筑工程行業雖偶然也有零星事故發生,但總體而言,比較平靜。然而,2016年11月24日,江西豐城電廠三期擴建工程D標段冷卻塔平橋吊倒塌,造成74人遇難,2人受傷,震驚了全國。這一事故提醒我們,不管是宏觀形勢如何變化,不管是企業轉型升級等熱點話題開展的如何熱烈,安全施工仍是討論一切的基石。安全生產歷來強調的常抓不懈,警鐘長鳴,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失去意義。因為,只要稍有懈怠,則必將付出血的教訓。
(四)轉型
2016年,建筑業步入寒冬期。行業在尋求突破,企業在尋求突破,因此“積極應對,轉型升級”被屢屢提及。面對行業寒冬,國企紛紛改革:整合重組,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部分重要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等,通過改革有效配置資源。比如,8月下旬,中國建筑材料集團和中國中材集團合并重組,成立中國建材集團。同樣,民企也在轉型,開啟互聯網+、推進新技術、試水PPP,或跨界進軍文化旅游、生態環保、新能源、3D打印等成長性較高的新興行業。
專家點評:步入“十三五”之后,建筑業徹底進入結構調整期,投資放緩、增長乏力成為主要特點。過去聯營掛靠模式不可持續、依靠開設分公司的粗獷式擴張不可持續,建筑業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大型化、一體化、綜合化或者專業化,將會是建筑業企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從企業發展規劃來看,過去的戰略規劃更多是在既有發展模式下的改進和提升,但現有市場環境下,建筑業企業面臨的可能會是一種與過去市場環境完全不同的“顛覆性創新”,即所謂“轉型升級”。這要求建筑業企業摒棄過去習慣的發展模式,對自身進行根本性變革,適應內外部發展環境,改變過去高度依賴外部投資增長的模式,打造核心競爭力。
(五)PPP
2016年是PPP的落地大年。全國各地成百上千個PPP項目的順利簽約,標志著PPP模式的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果。9月,第二批PPP工程示范項目、我國首個PPP模式市政道路工程——安徽省安慶市外環北路竣工通車,更被看作是PPP項目推進的重要標志。
專家點評:2016年PPP在宏觀政策上的主題是規范和改革。隨著發改委和財政部陸續發文,對各政府職能部門在ppp領域的職責劃分,行業準入,操作流程都更加細化,ppp實施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更加有據可依。從前期的可研論證,政府采購,到實施過程中的建設監管,績效考核都更加規范化。同時國家的宏觀政策對ppp實施的改革和創新也十分顯著,尤其是土地可以與社會資本同時采購,這是對土地管理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創新。如果說過去土地招拍掛制度的實施開啟了中國房地產的黃金時代,如今ppp的土地和社會資本采購合并政策有可能開啟一個社會資本參與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黃金時代,同時,國家的政策導向更加鼓勵社會資本通過運營,發揮專業效率,自行收回投資。預期未來,政府和社會資本也會更加理解ppp的內涵,對運營更加重視,積極開拓項目的收入來源,真正實現一個項目的全生命周期的服務。
(六)信息化
中國經濟“新常態”下,“信息化”屢屢被提及。2016年8月,住建部公布的《2016-2020年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提出,“十三五”時期,全面提高建筑業信息化水平,著力增強BIM、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集成應用能力。廣西、沈陽、黑龍江、云南、浙江、天津、濟南、江蘇、徐州、湖南、山東等各省市也出臺了相應的推廣信息化的指導意見。對于建筑業而言,信息化進程正在穩步推進。
專家點評:建筑企業的信息化就是:將建筑企業的運營管理邏輯,通過管理與信息互聯技術的深度融合,實現企業管理精細化,從而提高企業運營管理效率,進而提升社會生產力。建筑行業信息化的發展歷程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崗位級的,多為專業崗位服務的專業性工具性軟件;第二個階段是部門級的,像財務業務系統,人力資源系統這種系統類信息化;第三個階段就是企業的信息化集成,之后的第四階段才能稱得上是社會級的大數據應用,云計算。根據調研所得,中國建筑企業信息化的現狀是大部分企業處在第二階段,第三階段趨勢很明顯。因此,目前來說,建筑產業互聯網行動已刻不容緩,建筑行業企業須緊跟時代步伐,加快升級信息化管理系統,加速推進企業轉型升級,更好地面向市場發展。
(七)特色小鎮
2016年,特色小鎮成為建筑業一大新熱點。7月,住建部、發改委和財政部三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在全國范圍培育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特色小(城)鎮,在2017年、2018年的近期工作安排從產業培育、環境整治、文化傳承、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機制建設等5個方面進行評估,引領帶動全國小城鎮建設。2016年8月住建部發布《關于做好2016年特色小鎮推薦工作的通知》,開展第一批特色小(城)鎮的初評工作,10月公布第一批特色小鎮名單,并在杭州召開特色小鎮建設經驗交流會。11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加快美麗特色小鎮建設指導意見》指出,對特色小鎮形態以傳統行政區劃為單元,特色產業鮮明、具有一定人口和經濟規模的建制鎮為特色小鎮,優先選擇全國重點鎮,并對特色小鎮提出總體培育要求。
專家點評:首先,特色小鎮的建設不再是功利性的,短平快的,唯GDP的,它需要精雕細琢,需要精心維護;其次特色小鎮要從“復制”轉為“唯一”城市的功利性、商業性讓城市趨于標準化,特色小鎮的建設核心則是特色和唯一性,要找準特色,放大特色;最后特色小鎮的建設要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參與,讓真正了解小鎮的人參與其中。另外更多社會資本加入到特色小鎮的建設中不僅能帶來資本,而且帶來技術和運營能力,甚至是產業,這對特色小鎮的建設和發展都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