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
“簡”和“查”,與建筑企業當下的利益息息相關,也是企業最為關注的。而“推”,往往是5年以后,甚至10年以后才能見到效果的,往往被忽略。
其實,“簡”和“查”只是手段,“推”才是最終目的。“推”,涉及到的是整個建筑業的轉型升級。不僅僅是一、兩項制度的變革,而是整個行業格局的調整,或者叫做“大洗牌”。
1、工業化(裝配式)
推進裝配式,是建造方式的變革。綠色建筑、綠色施工,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對于大型建筑企業,如果有資金、有實力,可以購進設備,參與預制構件的生產。目前,國內關于裝配式的規范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提前參與,甚至可能主導行業標準的制訂。
對于中小型施工企業,選擇專業方向發展更合適,在細分領域精耕細作,打造自己的“口碑”。以日本為例,裝配式建筑與全裝修同時推進。基本形成以班組形式為主的小型專業作業企業。
2、信息化技術(BIM)
住建部部長易軍曾講過,“誰掌握BIM,誰贏得未來”!
推進信息化,是項目管理、工程監管方式的變革。特別是BIM技術,未來的設計圖紙交付、施工監管、項目管理、成本管控,都要圍繞BIM開展。
目前,在招投標過程中,還沒有對信息化做出明確要求。隨著BIM技術的推廣普及,對信息化技術的要求一定是越來越高的。
在未來的行業競爭中,擁有信息化技術和掌握信息化技術的施工隊伍,一定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3、PPP模式
推進PPP,是項目實施方式的變革。通俗一點,就是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多方投資,風險共擔,收益共享。
對于建筑企業來講,熱情很大,但是參與度不是很高。因為PPP項目建設--運營周期長,一般的企業很難找到合適的金融機構參與,因此很難保證有長期、穩定的現金流支持。
4、工程總承包
推進工程總承包,進行的是施工組織方式的變革,促進設計、施工深度融合。
工程總承包,一般采用總價合同或者成本加酬金合同,更方便控制成本。
招投標時,只需要進行初步設計;進入施工階段,設計、施工同步作業,縮短工期。
設計單位可根據施工單位的特點,對施工方案“私人訂制”,減少設計變更。
2016年,福建、湖南、廣西、四川、上海等地,工程總承包試點已經開啟。
5、“跑馬圈地”已成往事
從中央為房地產的“定調”來看,未來幾年,房地產行業“主動降溫”。三四線城市,住房庫存量過大;一二線城市,調控力度在不斷升級。“狼多肉少”,是施工企業必須面對的現實。
另外,調整資質標準后,建筑工程不同資質等級可承包的工程范圍,明顯在縮小。可以說,一般的工程,特級 / 一級 / 二級 / 三級資質都可以承接。
2017
單一的講“2017怎么辦”,是片面的。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特點,有不同的定位,也決定了不同的發展方向。
對于整個行業來講,是“保大棄小”,還是“丟卒保車”,各有不同的見解和看法。
“大者恒大”:未來的行業分布,是“金字塔”形的。上面是少數幾家工程聯合體,下面是數以萬計,甚至數十萬計的小型專業作業企業。
像工程總承包,就是要強強聯合,優化資源配置,降低造價,減短工期。無論對于建筑企業還是建設單位,都是有利的。
“小者恒強”:出奇才能致勝!專業化、細分化領域,應當是主攻方向。有無可替代的技術,有一流經驗的專業隊伍,才能保證企業能夠長久發展下去!
2017,這幾件事要做好:
1、合同控稅:合同一旦簽訂,你的稅基本就確定了。是選擇包工包料的合同,還是選擇甲供材合同,哪種更省稅?需要根據項目的情況,提前做好測算。
2、優選供應商:還是“虛開發票”的問題,選擇優質的供應商,保證拿到真實、有效的增值稅專票,才能真正降低稅負,降低風險。千萬不要“玩火”!
3、業績:有效業績,一定要保證入庫。
4、信息化:信息化還沒有全面普及,也不需要投入太多,但一定要有這樣的人才,特別是BIM技術,要有會實際運用的人才和團隊。
5、技術工人:勞務用工改革,勢在必行。最好有屬于自己的、高水平的、專業性強的勞務隊伍。不僅可以為自己的項目服務,也能承接項目,創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