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此次會議釋放出2017年中國經濟轉型的新信號,不僅勾畫了2017年中國經濟發展的主線,也給建筑業改革發展定下基調。其中,深化供給側改革、振興實體經濟、調整房地產市場、弘揚工匠精神、推進新型城鎮化、加速國企改革、深化稅務改革等與建筑業發展息息相關的政策精神,為企業制定明年的發展戰略指明了方向。
1供給側改革:未來建筑業工作的主線
會議提出: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要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加強預期引導,深化創新驅動,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解讀:與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比,明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加深化。供給側改革不管是從生產方式、產業結構還是配套設施等方面,都對建筑業影響深遠。從各方面考量,建筑業都存在著調整供給結構的需求。
當前,固定資產投資力度的不斷加大、新型城鎮化速度的不斷加快,使建筑業支柱產業地位不斷鞏固,而國家總體經濟轉型速度的加快,要求建筑業必須在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配套制度等方面做出改變。會議中提到的“提高工程質量、深化行業改革”的思路也成為建筑業未來的主攻方向。
業內人士指出,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建筑行業必須改變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粗放式的生產方式,推行建筑工業化和生產經營集約化,加強多方合作,豐富合作方式和模式。
2實體經濟:國民經濟發展的根基
會議提出:要堅持以提高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要樹立質量第一的強烈意識,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提高質量標準,加強全面質量管理。
解讀: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根基。在經濟下行、內外部環境復雜的情況下,振興實體經濟,做強中國制造,有助于挖掘發展潛力,實現動能轉換,有效解決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問題。
作為實體經濟的重要支撐,建筑業正由勞動力密集型競爭逐步向資金密集型、高技術型競爭過渡,建筑市場的競爭將逐步集中在專業突出、資本雄厚、管理先進、技術裝備程度高的建筑企業之間展開。目前,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正在改善建筑業的管理水平,也改變著行業盈利模式,強有力的金融支持是建筑企業在本輪優勝劣汰中突圍的關鍵因素。
但就我國而言,不論是在互聯網發展、金融支持,還是其他方面,實體經濟依舊會繼續扮演重要的基礎角色。當前,雖然互聯網思維引爆建筑業,但它只是促進行業發展的工具,并不能代替行業本身,企業可以借助互聯網放大在行業的優勢,但前提是,建筑企業還應踏踏實實做好實業本身。
3房地產市場:走向理性成熟階段
會議提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發展。
解讀:2016年全國多地房價出現非理性上漲,熱點城市開啟調控,從提高首付比例到重啟限購、限價、限貸,再到進一步提高購房資格或貸款門檻,系列政策陸續出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任興洲表示,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我國都必須引導住房回歸到“居住”的本質屬性上來,而不是放大其資產屬性,作為資產標的進行爆炒。
對于房企而言,未來要減少市場炒作,通過創新轉型來增加收益。同時,房地產行業的過量投資吸走了對實體經濟領域的投資,中央強調減弱房地產領域投資,為振興實體經濟等領域騰出更多空間。
此前,建筑業的快速發展一部分收益來源于房地產市場,中央傳達出的特大城市帶動中小城市發展的信號,給建筑業發展指明方向,建企要把握機遇,瞄準市場,提前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