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裝飾協會總經濟師朱時均演講
中國建筑裝飾協會總經濟師朱時均先生做《對建筑裝飾產業態勢的幾點認識》主題演講。
朱時均:
非常高興能夠有機會和各位同行在一起交流產業發展的信息,以及對這些信息的看法。
在正式講之前特別聲明一點,我講的都是我個人的觀點,不代表任何組織和機構。另外,我下面所講的所有數據都來源于官方政府部門,比如國家統計局、證監會、各地的統計局等,有少量來源于一些權威媒體,主要是經濟日報、人民日報等。
基本上每一年年底年初,我都在和大家談產業發展的認識。但是今天的心情和以前比,有一些沉重。因為最近半年以來,在我的工作中,不斷地會和設計師朋友、企業家、工程管理人員交流,大家都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是,請我談一談現在的行業究竟是什么狀況,今后會是什么樣的狀況。
當然,我更多的是聽大家談,大家感受比較多的幾個問題是這些:
第一,主營業務的收入普遍增速下滑。2013年以前,大家都信心滿滿,所有企業都在做大做強,保持15%、10%的增長,這在行業中都是很一般的情況。而2014年之后,這個形勢有明顯的變化。甚至是直接的負增長。
第二,從市場感受出發,有效地跟蹤了項目的數量,跟蹤項目的裝修標準和前些年比在普遍下降。一句話,營業收入的增長預期好象也不是很樂觀。
第三,應收款大幅度增加,資金鏈普遍繃得比較緊。
第四,人力資本持續上升,稅費越來越沉重,經營成本居高不下。而掙錢,大家是感覺越來越難了。
這個表格主要是行業中的上市公司,2014年的時候,除了洪濤的營業收入是負增長4.3,其他公司都是保持普遍增長的。到了2015年,行業中的龍頭基本上都是負增長9.8。行業中的老二,亞廈負增長37%,廣田2015年負增長18%。基本上都是負增長的。當然除了少量的剛上市的企業,有的有20%的增長,其他大部分都是負增長的狀況。2013年前大家的形勢依然是不容樂觀的。
從利潤的角度來說,2012年到2014年,我們面前的幾家老牌上市公司,基本上利潤都保持在5%以上的增長,而凈利潤率高的甚至可能接近9%。
到了2015年,形勢急轉直下,有很多企業,比如說金螳螂,從正增長8、9個點,到2015年負增長14%。14%還是好的,亞廈負增長44%。斷崖式的下滑,從正增長9%到負增長44%,我估計今后也會是斷崖式的,只是我的圖沒有畫出來,掙錢是越來越難。
另外一個現象,我們的資金鏈普遍比較緊,這個圖是金螳螂的,第二個是亞廈的,他們應收款的增長,增幅遠遠高于營業收入的增幅,尤其是應收款在當期的營業收入比值,金螳螂達到了89%,也還算好的,亞廈是120%多。我想應收款如果已經高于當年的營業收入,裝飾企業從某種意義上的性質都變了。裝飾企業以前都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因為我們的人工成本很多。而現在應收款高于當期營業收入的時候,我們裝飾企業已經慢慢的變成了一個資金密集型的企業了。現在很多裝飾企業有活,很多人找我,但是我沒有錢干啊。若干年以前,歲數大一點的同志做裝飾,只要合同一簽,應收款一來,就開始備料,甚至是一個裝飾合同,武裝一下自己,買一個好車,現在這些都行不通了。
下面的廣田,洪濤,廣田是80%幾,只有東易日盛,這也是前些年,很多做公裝的龍頭企業想投家裝的原因,家裝企業不一樣,最令人羨慕的就是現金流很好,基本上沒有什么應收款,但是公裝企業普遍資金鏈是非常緊張的。
如果是某一些企業的問題,可能會檢討自己是不是戰略有問題?企業的管理過程中是不是有什么問題?但是當我們普遍都是這種狀況,尤其是行業中以上市公司為代表的優秀企業都是這樣的時候,我們僅僅反思企業估計是不夠的,為什么會成為這樣?當然首先要反思自己,我們企業自己有哪些沒有做好?更多的也不得不分析和反思我們的企業運行環境有沒有問題?
行業之所以存在這個狀況,首先是大環境,宏觀經濟環境發生了變化。行業有什么變化?剛才前面幾位嘉賓都提到了一個詞,那就是“新常態”,也就是說2013年的時候,我們的國家領袖提出我們已經進入了新常態,當時的新常態是什么狀況?有四個方面的特點,其中一個特點就是中高速,從長期的高速發展變成了中高速發展。什么是中高速發展?形象的說,就叫七上八下,當時經濟的增速可能保持在7%以上、8%以下。兩年以前,在北京的行業活動中我也講這個問題,當時有人說你錯了,七上八下已經是很好了。我當時說:我對新常態的理解,并不是一個既成的事實,僅僅可能是一種良好的愿望,是領導人的希望,希望在7%和8%之間。果然,2014年還維持了7%的增長,2015年一下子變成了6.98%,2016年的前幾季度已經是6.7%了,現在都是7以下了。現在是指望六上七下了。
但是,6個多點的增速,在全世界也是非常好的。跟我們自己行業的感覺可能有一定的差距,剛才看的很多是10%、20%、30%的負增長,可是宏觀經濟卻是六上七下啊,這就不得不交流另外一個問題。
實際上宏觀的數據和微觀的數據很多時候是矛盾的。
這個表格是2013到2016年全社會用電量和GDP的對比,上面的紅線是GDP的增速,下面的藍線是用電量。有一個術語是克強指數,是英國的一位有名的經濟學者講的,他里面引用了克強指數,其中一個是用電量,重要的是工業用電量,說李克強在和荷蘭聊天的時候愛用這三個數字來衡量經濟占法的狀況,并且認為這三個數字比GDP更能真實的反映經濟增長。2013年GDP增速7.7%,用電量增速7.5%。2014年GDP增速7.3%,奇怪的是用電量只有3.8%。尤其是2015年,GDP有6個點的增長,但是用電量只有0.5的增長,也就是說GDP的增長和用電量沒有關系,是不是中國的節能一下子就突飛猛進了?我說不準,也可能是這樣。
但是2016年上半年,GDP6.7%,而用電量是2.7%,如果用電量的增長怎么樣,GDP的增長基本上是一樣的,跟用電量沒關。GDP無非是生產和消費,有哪一項是無電工業嗎?
這是很令人困惑的。
還有一個極端的,2015年7、8、9三個月的對比就更奇怪了,2015年的7月份用電量是負增長1.3,8月份僅僅正增長了1.9,而9月份又是負增長。但是這三個月的GDP是增長了6.9,這些宏觀數據和微觀數據的差異是很大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對GDP的增速是多少,真正的經濟增速有多少,實際上有很多學界、政界的憂慮,有沒有6點多那么高?用電量好象是不太支持的。
所以微觀企業的感知是快速下滑。
還要拿局部的來看,比如說中國房地產最好的兩個城市,北京、上海,今年1到6月份的GDP增長都在7左右,但是分解開來看又是沖突的,比如說北京工業增加值只增加了2.9%,你也可以說北京工業少,增長得少,但是三產增長快。但是看一下三產,旅游業負增長,鐵運總量負增長1.5%,北京的文化娛樂業負增長28%,北京樂得科研是很厲害的,科研也是負27%,租賃業也是負10%。
上海的就不說了,上海和北京也是差不多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與互聯網積極相關的服務業,他們的利潤都是負增長27%,這些數據都可以在上海市的統計局里面查到。
微觀的都是這種狀況,宏觀的增長卻是不錯的。
我的意思是,如果大家真的關心經濟的成長,除了看宏觀數據以外,也可以搜集一些微觀數據,我剛才提的這些數據,用電量等等都是可以在國家統計局上查到的。既然克強總理都認為更能夠體現經濟的增長,那么我們也不妨信一把,看看這些數據。
除了宏觀經濟是這樣子以外,跟建筑業、裝飾業最直接有關的房地產是什么狀況呢?
表一是2014年全國房地產開發的投資增速。雖然不是斷崖式的下滑,基本上是陡坡的。2015年還是這樣,也就是說14、15年房地產投資開發速度基本上是一直剎不住車的往下滑。
下面一張表是土地購置面積,為什么活少了?因為土地購置面積都少了,活減少的幅度是怎樣的?大度副的下降,但是反彈是緩慢的,一下滑就是斷崖式的。
所以說這是宏觀經濟的面,跟我們直接有關的房地產行業就是這樣的,這是真實的數據狀況。
除了這些還要面臨人口紅利消失,勞動成本上升。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從2012年開始,我們的人口就發生了質的變化,2012年以前勞動力人口是增長了,到2012年的時候又絕對的下滑,這是第一次,2012年比2011年減少了勞動人口345萬,2013、2014、2015年,每年都是三四百萬的減少,這幾年下來減少的勞動力人口已經超過了一千萬。一千萬放在全世界來說已經是一個不小國家的總人口。
為什么大家感覺用工成本會高?關鍵是這種局面還會持續下去,會越來越惡化。因為我們的生育率非常低,低到什么程度?只有不到1.3,人類社會要維持正常的代繼,需要2.1到2.2的生育率,而我們是1.3。基本上是難以維持正常的代繼的傳承。
所以說我們面臨勞動力短缺問題還會越來越惡化。
我說了那么多,還有希望嗎?
當然,我們應該充滿希望,希望比黃金都要珍貴,我們也有理由充滿希望,希望在哪里?當然首先要提一個醒,尤其是下面的老板們,不要指望政府投資、刺激經濟就解決問題。
第一個,有希望,但是希望絕對不在于政府的大規模投資和經濟刺激政策。希望在哪里?因為中國的經濟真的還有巨大的潛力,只是這個潛力沒有釋放出來,釋放的關鍵,就是改革開放。
為什么不要指望政府投資、刺激抱太大的希望呢?因為投資驅動已經難以為繼了,投資驅動的后遺癥也逐漸的顯現,現在經濟面臨了很多問題,某種程度上也有前些年過渡刺激經濟和政府大規模投資所造成的。比如說鋼鐵,水泥,風力,光伏,全方位的過剩,這些都是十二五期間重點扶持的產業,都是政府投資的重點,所以政府投資第一會直接造成很多產業的過剩,現在我們再指望大規模的投資是不太現實的。這是一個問題。
第二個,政府投資的另外一個負作用是什么?他常常是刺激了生產,鋼鐵也生產出來了,光伏也生產出來了,光伏企業的總產能是40億G瓦。做一個比較,中國的光伏產業比全世界其他國家的裝機總容量還要多,是有產能,投資進去了,但是沒有需求。比如說風力發電,機組已經閑置了40%,那些是投資進去了,造成了沒有消費需求的所謂的生產,就是浪費。不是在生產財富,而是在糟蹋社會財富。因為你的錢不去做風能,也可以養雞、養鴨,或者是開個商場,是有真實的社會需求的,你拿去生產風能、光伏,是閑置的,是把人類的資源、財富糟蹋掉了。
政府投資的錢從哪兒來?只要稍微想明白這個就更不要指望政府投資了。政府自己并不產生財富,他的錢無非是來自兩種方式,第一是稅收,收稅只是找在座的企業家、老板們收,政府把這個錢拿去投資,唯一的區別是收稅的過程中還損耗了很多。第二個,就是印貨幣,印了大量的貨幣,生產出來的東西又沒有真實的社會需求,就會造成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物價的上漲。
這些年物價的上漲,我相信每一個老百姓都有很深很深的體會。當然物價上漲,說豬貴了,是肉販子的道德良心不行。房子貴了是開發商的道德不行,其實是這樣嗎?物價上漲是結果,不是原因。原因是因為貨幣發多了。舉個例子,水一塊錢一瓶,雞蛋2塊錢一個,假如說一瓶水、一個雞蛋就發三塊錢的鈔票就好了,現在發6塊錢的鈔票,水就要漲啊,只要是在社會上流通,6塊錢的鈔票還是一瓶水,一個雞蛋,要不把水漲成3、5塊,要不是把雞蛋漲成3、5塊。這和有沒有道德是完全無關的。說到底是錢印多了。
錢印得多到什么程度?
看這個表,看兩組數據,到1996年,貨幣總量只有9萬多萬億。但是到了2015年的時候,已經是139萬萬億,從幾萬增加到一百多萬,什么概念?
物價上漲看什么?看CPI漲了多少就行了。實際上,2015年的CPI漲了多少?漲了1.4,你們認為漲了多少?還是看官方發布的,第一個是看當年的GDP增長了多少,第二個看當年的貨幣增量有多少,也就是M2增加了多少,這兩個數值的差距基本上可以約等于物價上漲率。今年的GDP只增加了2萬億,貨幣增加了4萬億,意味著要用4萬億的貨幣去買2萬億的產品和服務,基本上對應了50%以上的增長。所以GDP是社會當期的商品和服務,貨幣對應的是需要那么多,當然不是絕對的,因為貨幣有流轉周期,但是大致上可以看得出來。
貨幣一定是跟GDP掛鉤的,我們的貨幣增幅常年遠遠高于GDP的增速,這個數字是可以看的。
還有一個方法是,可以除了增速以外,貨幣總量作為分子,當期的GDP作為分母,比較這個值就可以知道一個大致。比如說2015年的貨幣總量是多少?是130多萬億,GDP是60多萬億,也就是說把M2做分子,GDP做分母,也就是說200%,再比較其他的國家。比如說美國,我們老說美國印鈔票,洗劫全球,因為他們的鈔票發給全球。但是美國是什么概念?有人去過美國的直觀感受是怎樣的?這些年美國的物價比我們還便宜了,其實美國的比值長期穩定在7%。我從1991年觀察,最高的時候是75%,也就是說一個GDP印0.75美元,去年大概是68,也就是說一個GDP只印了0.68個鈔票。而我們是用一個GDP印了2塊多,以前我們老是說要出國,國內大包小包的給親戚帶東西去,因為國內的便宜。現在是帶回來,人家比我們的便宜。這個是我們政府的錢發得過多。
中國的希望絕不在于政府刺激經濟,政府刺激經濟常常有兩個后遺癥,第一個產能過剩,第二個是貨幣超發,造成通脹。
你說有希望,政府的投資又不行。那什么行?
我們要堅定信心,中國經濟有巨大的增長空間,第一個,真實的城市化率不到40%,官方的統計是52%,那么真正要完成城市化70%以上,現在發達國家都是75%、80%以上的城市化,我們就取得70%,還有18%的空間,每年增長1個點就可以高速發展18年。因為城鎮化會帶來大量的農村人口進入城鎮,會催生龐大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住房等投資,尤其是干建筑的巴不得城市化,一城市化,我們一進城就有的是房子,城市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每年至少可以帶動1300萬的農村人口轉為城鎮,直接拉動建筑需求66億平方米以上。同時城鎮化還會帶來大量的消費需求,所以說城鎮化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可替代10萬億的出口,所以我們有巨大的空間。
服務業也是這樣。只有這兩個,想有多大的空間,就有多大的空間。李克強總理首推的是要推進城市化,既然那么好,國家也要推進城市化,為什么經濟又出現了問題?這就是問題的所在。我們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的城市化進程現在是推不動了,基本上是處于停止狀態,改革開放將近40年了,城市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那些成就從數字上是巨大的,比如說讓3億農民工成了產業工人。但是從本質上說永遠只是走了半步,讓農民變成了工人,還有半步沒有邁出,怎樣讓農民成為市民。
如果說現在的3億農民工成為市民,想象一下有多大?我們干裝飾行業的有多少事兒做?我們的農民工需要在城里有住房,有消費,要商場,要娛樂,要卡拉OK,還要圖書館。有的是事兒做。但是現在的農民工基本上沒辦法變成市民,為什么?是因為一系列的制度,包括戶籍制度,土地制度等等,約束了農民工。
所以說我們中國經濟有巨大的成長空間,這個成長空間為什么沒有釋放出來?是因為一些落后的制度,阻擋了這些潛力的釋放。
我們的希望在哪里?
就是要改革開放,李克強總理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的講話,就是要解決這些社會經濟的根本問題,最關鍵、最根本的前提是要約束政府的權力,轉變政府的職能,削弱政府干預經濟的能力。改變政府主導的發展模式,要把錯放在政府手上的手還給市場,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的作用。
十八屆三中全會制定了一籃子的改革計劃,面面俱到,說得讓人非常充滿希望。問題是三年已經過去了,很多的改革并沒有啟動,或者是遇到了很多的阻力,這是我們當下的問題。
我們要有危機感,裝飾行業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我們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專業的施工階層存在。改革開放初期為什么有裝飾企業?就是因為總包們他不屑于干這些事兒,所以我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形態成立了,獨立的形態有一個本質的東西就是合同直接和甲方簽。尤其是基建行業也很強大,為什么沒有形成裝飾行業這么龐大的產業呢?因為基建行業很多是從總包那里拿,產業形態不一樣。我們作為一個獨立產業形態的生存都是有問題的,這是大家不得不引起深思的。
當然行業中也有一些龍頭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他也有能力投資,也可以搞一些活,甚至把別人的活也攬一點來,那是大公司,沒上市的企業是沒有這種能力的。
總之改革沒有順利的進行,是導致我們當前困局的一些重要的原因。
怎么辦?裝飾企業怎么辦?
形勢再艱難,日子總是要過的,再艱難的形勢,哪怕是亂世,也有人活得很自在,也有人活得很潦倒。在未來,一方面充滿巨大的空間,另一方面,由于空間的釋放,需要改革來推動,而改革能不能順利進行是一個未知數,所以說我們未來具有很多的不確定因素,但是在不確定的情況下,我們一定也有企業會脫穎而出,甚至是出類拔萃,當然也有一些企業會衰弱,甚至是消亡,在座的各位設計師朋友、企業家朋友,在這個過程中該做什么、不做什么?在我跟企業接觸的過程中,有幾點跟大家提個醒:
第一,做裝飾企業一定要重視融資,謹慎的投資。因為裝飾企業對資金的依賴越來越重,尤其是企業想擴張,沒有資金的支持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重視融資。
要懂金融,最好是有專門的金融團隊,我們行業中做得比較好的企業,深圳的廣田在金融方面是非常不錯的。江蘇的金螳螂,前幾天有一個消息,廣田把17億還是27億的應收款打成一個資產包證券化了,這是很好的做法。總之是一個思路,應收帳款呆在那兒,想辦法資產化了,可以把呆帳變成現金流,至少對裝飾企業來說是一種創新。
要謹慎投資。投資是有必要的,賺了錢不投,錢是貶值的,所以一定要投資。但是,一定要謹慎投資,尤其是在當下的形勢下,絕對不要投生產型的、長期的固定資產投資,最好不要做。包括土地投資,但是土地投資一線城市投資可能一把就賺了,前幾年我是鼓勵大家,你有錢,錢多買塊地,錢少就買點房,現在可能要謹慎了,買地都要謹慎,除了一線城市以外,尤其是前幾天說的工廠化,這些一定要謹慎,一定不要把有限的資金沉淀到土地上,以保持現金流、資金鏈的順暢為主。
如果有可能,不妨多一些多樣化的海外投資。比如說響應國家的一帶一路,做一點海外的投資,甚至是在海外比較穩定的地方購置一些固定資產都是可行的。不是說大家不愛國,因為中國的經濟已經發展到這么大了,資金是要找出路的。美國、日本,他們在海外的收益,不管是居民個人還是企業都是有巨額的海外收益的。我們經常看報紙說澳大利亞的房子被中國人炒起來了,其實是瞎扯,澳大利亞的房子是漲得快,最大的買主是美國,第二是日本。所以說我們現在,包括裝飾企業發展到現在,積累了一定的財富,從企業發展的角度,要考慮財富的分配。
第二,建議大家一定要密切關注裝飾市場結構的變化,要著力開發那些具有持續的增長潛力的專業細分市場。
比如說住宅精裝修。很多以前做公裝的不屑于做,現在可能要認真研究了。因為全裝修的時代已經到來了,很多的城市從明年、后年開始就不會再有毛坯房了,在整個產業規模縮小的時候,那么大一塊全裝修的市場,全裝修的市場是家裝公裝化了,家裝不是不可以干的。所以說這個市場是一個巨大市場,我們應該面對。
再比如說醫療工程的裝飾市場。這里有一組靠譜的數據,2014年底我們國家有醫療機構98萬多個,有等級的醫院有2.5萬多家,2014年新建醫院的裝飾工程規模已經超過700億元,醫院改造的市場規模大概有300億左右。去年在北京參加一個活動,洪濤請我去的,說有一個重大工程,1.8億的標,簽約儀式請我去,我去一看,介紹的工程是唐山南湖國際醫院,我說這是新建的還是改建的?他說是改建的,原來是酒店。我說這個酒店我住了啊,唐山南湖國際酒店,五星級的,酒店改醫院。這是一個典型的案例。也有學校改醫院的,幼兒園改社區醫院的,因為現在的小孩少了。所以醫療市場是值得大家關注的。而裝飾行業是非常陌生,普遍干不好的,不止是裝飾企業,連醫院的土建也是我們干得比較差的。酒店、機場拿到全世界去一點都不膽怯,我們是非常不錯的。但是就醫院拿到國外去看,專業化的水平,施工的水平是有相當大差距的。誰能夠把它率先闖過,你就有可能在這個行業中形成自己獨特的競爭力。
去年,我們中裝協組織了若干場醫院建設方和裝飾企業的交流,其中有一個企業,好像是廈門一個不太有名的企業,參加了天津、太原的活動以后非常興奮的告訴我,拿了一個醫院,為什么拿到了醫院?是因為他有引進兩個臺灣的設計師,臺灣的醫療水平比大陸高,所以說擊敗了行業中的龍頭企業,因為設計的專業素質比較高就中標了。
比如養老市場,非常的龐大。養老建筑的專業化水平是很低的,我去過日本,和日本的敬老院相比差太遠了,差距就是市場潛力,而我們中國人有錢了,很多人在考慮養老的問題,比如說我們周邊有一個同學,他兩口子在美國,父母生活習慣了,不愿意去美國,就要在國內呆著。國內又沒有其他的子女,就進養老院。首先在成都,看了成都所有的養老院,沒有選上。因為把老人放在那兒實在不放心,他也有錢,后來在北京選了一個。他在北京還要委托一些同學幫忙照顧照顧,就是這種狀況。
還有產業地產,這也是一塊大市場。現在的華夏幸福基業做了很龐大的產業地產,里面的裝修也有一些自身的特性。
還有軌道交通,這是未來基礎設施的重點,也是需要大家關注的。
第三,關注技術發展,運用新技術提升企業效率,改造業務模式,實現企業的升級迭代。比如建筑信息模型(BIM)就是一項必將引起建筑企業發生革命性變化的技術。對此,下列的嘉賓將有詳細講述。
時間關系,我就講到這里,非常感謝大家有耐心聽我說了這么多。我想強調的一句話,中國的大形勢是這樣,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既有成長的潛力,又有很大的風險,最大的風險是改革推不動。但是時世再艱難,每個企業都應該堅持,日子總是要過下去的,再亂的情況也有人過得很好。祝愿所有的裝飾企業,都在這種艱難的時事中穩健的成長。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