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4日,住建部發布了226號文(建市[2016]226號)《簡化建筑業企業資質標準部分指標的通知》,通知雖然只有628字的寥寥數語,但卻在建筑業內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建筑人的廣泛討論。該文件距7月25日住建部發布的86號文(建市施函[2016]86號《關于征求調整建筑業企業資質標準部分指標意見的函》)不到3個月的時間,如此快速地出臺如此重磅的市場文件,確實讓我們一掃心中以往住建部的官僚印象,或許他們正一步一步地清除建筑業發展道路上的怪胎,我們必須為其點贊!
226號文能否對中國混亂的建筑市場起到顯著的療效?作為普通的一名建筑人,目前還得聽其言、觀其行。因為,我國建筑市場經歷了30多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形成了種種的怪胎,這些怪胎,沒有一定高明的手術專家,已經很難將其去除。
如何怪胎?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我們送來了革命,也為我們送來了前蘇聯的工程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下,對建筑業的管理和其他行業的管理幾乎一模一樣,那就是強調計劃管理,專業管理,全國一盤棋,中央要求哪個省設幾個建筑企業,這些企業應該配多少人,都有著明確的規定,在那種幾乎全國建筑企業一個面孔的要求下,企業的資質應運而生,國家將建筑業企業劃分為總承包、專業承包和勞務分包三個序列,而每個序列又劃分成不同的等級,如總承包施工企業分為三級、二級、一級和特級,依次提高、層層升級。
在前蘇聯模式的有效管控下,中國的建筑市場是比較純凈的,為什么呢?因為那時候的人是單位人,即使你有孫悟空的本領,離開了單位基本一無是處,因為單位掌握著你的檔案、勞動關系和社保,包括很多退休人員的退休金都是從單位領的。因此,那時候,建筑業是非常單純的,沒有多少人有非分之想。
但隨著1991年前蘇聯的解體,一切都發生了變化,蘇聯模式經濟管理陣營一下縮編了很多很多,東西德統一,波蘭改制,東歐集體變臉等,幾乎只有幾年的功夫,西方的經濟管理體系就滲透到了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很多社會主義國家。在這種外部大環境的影響下,中國的建筑業,特別是建筑市場的管理顯得有點別別扭扭,單位人的概念基本一去不復返,不管你是什么單位,人也形成了市場價值,你有本事,你的身價就高,你就可以獲得高收入,而且單位也沒有檔案、人事關系等嘰嘰歪歪約束人流動的籌碼。建筑業管企業,建筑企業管人,都已遇到了極大的挑戰。
在這種情況下,從2003年開始,中國開始效仿西方逐步建立工程行業各類注冊人員管理制度,這有點像醫生和教師一樣,都必須要持證上崗。在施工行業,規定2003-2008年是過渡期,有項目經理證和建造師證的都可以當項目經理。從2008年起,必須取得建造師執業證書并注冊的才能當項目經理。
但奇怪的事情在2003年以后企業資質管理和注冊工程師資格管理結合起來后開始越來越多了,這些看似取其精華,形成中國特色的東西,筆者給了一個很不好的詞來形容,這就是建筑業的“怪胎”,今天要談的這個怪胎就是由前蘇聯的企業資質制度和由西方建筑業的各類注冊工程師結合起來形成的不倫不類的怪胎。
如此怪胎
當前的建筑市場環境下,資質自然是每個建筑企業最大的品牌,一個建筑企業去市場上爭取業務,若他是特、一級的企業,那肯定是響當當的,很多不懂行的用戶在想,這可是政府認定的一面金名片,不得不信。
那資質又是怎么來的呢?比如浙江省的一個建筑業企業想從一級升級為特級,那他得做好資料,從資本、人員、設備、業績等方面做成幾大本厚厚的資料,然后從縣區級、市級、省級、然后再到住建部。“層層把關,層層上報”,貌似嚴格,其實各懷鬼胎,哪個省都希望自己管的領域特級一級企業越多越好,臉上越有光彩,而住建部的“專家”關著門在辦公室里看千里之外企業送上來的資料,在基本都不知道企業的門從哪里開的情況下,就決定這一家企業是該上,還是不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