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建筑業市場發生的變化,其劇烈程度,是近二三十年從未出現過的。這就意味著,企業在過去二三十年間的一些做法,從現在開始必須有所改變。對于建筑企業而言,“如何轉變企業的戰略方向?如何提升公司的運營系統?”是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建筑企業管理層對行業現狀認識的5個誤區
建筑業是高利潤行業,還是低利潤行業?
目前,相對其他行業來講,建筑業還算是“高利潤”行業。一個簡單有力的證據就是,轉包和聯營掛靠的現象持續存在,就說明建筑業還是有一定的毛利空間的。主要的難題在于,企業總部的利潤收不上來。這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
建筑業是強競爭行業,還是低競爭行業?
強競爭行業的一個特點,就是“死掉”的企業數量要遠遠超過“存活”的數量。
在過去的15年當中,我們一直在跟蹤建筑企業的破產率。15年的累計數據顯示,有規模的建筑企業破產率不到1%。只是到2015年,破產率或被并革的企業數量才有所增加。相對于制造業或零售業突破2位數甚至3位數的破產率,很明顯,建筑業是低競爭企業。
我個人認為,之所以大家會有競爭激烈感覺,是因為“相對其他行業,建筑行業在桌子底下的競爭更為激烈。”只有高度市場化的行業,拼的才是“桌子上的競爭”。建筑企業不“拼爹”,拼的是關系和資源,我們大多數的時間和精力是花費在這方面的。對于中小型建企來講,拼關系、拼資源是很難取勝的。因此,現在必須抓住這非常難得、剩下不多的的時間窗口,把“桌面以上的競爭”能力提升上來。如果不抓住未來3-5年的時間窗口,恐怕將會在市場化的大潮中逐漸被淘汰,失去容身之地。
建筑業是朝陽行業,還是夕陽行業?
國內所有的大行業中,建筑業應該是難得的、少有的朝陽行業。通過與多位投資基金的老總、投資總監的交流中發現,他們選擇行業或項目的原則是:
①規模大的行業或項目。建筑業20萬億的年產值,是一塊相當大的“蛋糕”,會吸引很多投資人的參與。
②選擇市場集中度不高的行業。建筑業的市場是很分散的,并且會逐漸打破區域性發展,更為靈活。“十一五”期間,特級資質企業有264家;“到目前為止,特級資質企業將近350家,一級資質企業有上萬家。因此,相對來看,建筑行業的集中度不高,具有“壟斷”性質的行業寡頭基本沒有,還有很大的整合、發展空間。
③管理模式、信息化技術相對落后的行業。建筑業的現狀,管理模式的落后程度、信息化程度的薄弱,是有目共睹的。同時,也意味著未來的發展空間,是巨大的。未來的發展方向,必然是朝著信息化、智能化邁進的。
以上3點要求,建筑業是完全符合的。從創業者的角度,或者是有創新精神企業家的角度來看,建筑業一定是朝陽行業。
建筑行業國內市場是否已無利可圖?
現在,許多建筑企業談到“轉型升級”,都感到很是頭痛。往往是在房地產搞多元化,或做酒店、買煤礦,到國外找業務。滿世界跑單、找機會,卻忽略了自己腳底下的,自己最熟悉的,國內的戰略性機遇。可以說,這也是真個建筑業,也是全體建筑業企業家,一個非常大悲哀。企業管理層的思想沒有打開,沒有看到行業背后巨大的整合發展空間。
政府對建筑業的利好政策是否持續?
“只有時代的企業,沒有成功的企業。”—張瑞敏
一個行業的發展,一家企業的崛起,不是在一朝一夕間完成的。離不開時代的背景,更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海爾的成功,離不開“改革開放”的大時代背景。因此說,企業的成功應該感恩時代,感恩于政策的支持。企業的發展,也必然游離于政策的藩籬之間,沒有政策和時代的支撐,必然是無法成長的。
“最易挫敗的組織, 是以為明天和昨天沒有區別的組織。”----管理大師德魯克
很長一段時間內,對于建筑業來講,明天和昨天是沒有什么區別的。建筑企業的管理者,一直是在用過去的經驗、過去的方法在打拼。當面對宏觀危機、金融危機沖擊的時候,中國政府往往通過政策紅利拉動經濟增長。像“四萬億”、“房地產拉動”政策等,建筑業都是第一大受惠對象。可以說,過去三十年的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建筑業是最大的受益者。這一次,真的是“狼來了”,不要再奢求政府政策的保護,真的是時候開始著手整理企業內部的管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