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持續實施,房地產市場保持平穩健康發展,城鎮住房建設穩步推進。加快推進棚戶區改造,重點圍繞難啃的“硬骨頭”集中攻堅。“十三五”時期,全國開工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內的各類棚戶區住房2000萬套,力爭到2020年基本完成現有城鎮棚戶區、城中村和危房改造。實物與租賃補貼并舉,逐步加大租賃補貼發放力度,住房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完善購租并舉的住房制度,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房地產市場繼續保持平穩健康發展,住房供需基本平衡,供應結構更加合理,空間布局更加優化,居住品質明顯提升,住宅建設模式轉型升級。“十三五”時期,城鎮新建住房面積累計達53億平方米左右,到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到35平方米左右。住房公積金制度對促進住房消費的作用進一步增強,到“十三五”期末,全國住房公積金繳存總額達到15萬億元,個人住房貸款總額10萬億元,個人住房貸款率提高至90%。
──建筑節能標準逐步提升,綠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行業科技支撐作用增強。到2020年,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推廣比例超過50%,綠色建材應用比例超過40%,新建建筑執行標準能效要求比“十二五”期末提高20%。裝配式建筑面積占城鎮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15%以上。北方城鎮居住建筑單位面積平均采暖能耗下降15%以上,城鎮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領域消費比重穩步提升。部分地區新建建筑能效水平實現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行業科技對發展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開展新技術研發與示范應用,建立20個行業科技創新平臺,中央地方協同、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行業科技支撐體系初步形成。
──建筑業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建筑市場秩序進一步規范,行業實力不斷增強。建筑產業現代化全面推進,行業人才隊伍素質、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以開發建設一體化、工程總承包、施工總承包為業務主體的龍頭企業數量不斷增加,實力日益增強。以技術、工藝、工種為基礎的專業分包企業快速發展。以采用“互聯網+”為特征的新型建筑承包服務方式和企業不斷產生。建筑市場準入制度更加科學完善,統一開放的建筑市場規則和格局基本形成。建設工程質量水平全面提升,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建筑抗災能力穩步提高。工程建設標準化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工程造價管理體系基本建立。“十三五”時期,建筑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