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裝企業不盈利就是不道德
為什么說家裝行業沒法燒錢,也沒必要燒錢,必須要持續盈利?
首先,家裝行業補貼沒意義。用戶不會因為你補貼了1000元就覺得便宜,畢竟是少則幾萬,多則十幾萬的客單,跟打車軟件的補貼感知沒可比性,那個補貼10元,用戶都很爽。再算一筆賬,就算你補貼1000元,1萬戶,就要1000萬,在萬億級的家裝市場里數量很少不說,不到5%的凈利,你能賺多少呢?補貼的可都是利潤。
其次,裝修的現金流很好。因為用戶先付款,少則簽合同即付40%,剩下的如果是一次性支付多是水電驗收完畢下材料時。當然互聯網家裝都在最大化給予用戶信任,將付款頻次減少,周期縮短,畢竟毛利低。
不過階段性付款也會沖擊現金流,比如分兩次付,水電驗收延期,或用戶不滿意,硬是暫不支付二期款,同時若這類延期好幾個,供應商還要先款后貨,就可能造成現金流緊張,沒錢買材料,工地再次延期,用戶更有理由不交款,陷入死循環。
再次,自我造血才能扛得久。互聯網家裝在去年確實毛利比較低,有大量的試錯成本,團隊磨合,甚至走彎路。尤其今年,做整包套餐拿到錢的幾乎沒有,因為太重了,反而顯得傳統;資本倒是對軟裝、裝修后市場等相對較輕的切入點興趣多些。那么這些做標準化硬裝為主的互聯網家裝該怎么辦?只能自己造血。熬到真正可規模化復制時,才會苦盡甘來!
你說,互聯網家裝是新“物種”得教育用戶,其實用戶才不管你是什么家裝,只要價錢符合預期,能使其信任,他就下單。這種信任不是打折、讓利就能換來的,而是價值的認同。
想想,燒錢用戶沒感知,又低頻,現金流本來就好,明明可以賺錢有什么理由要燒錢?
提高毛利率,控制費用率: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去年伊始,關于愛空間的一個段子流傳甚廣:“沒個0%的毛利率,不好意思跟小米打招呼。”當然,愛空間自始至終對外講的毛利率是10%,不過好幾個業內人士測算過,剔除施工、材料成本的毛利率要大于10%。
去年互聯網家裝總體是低毛利,加上試錯和城市擴張,凈利是負的。不過今年,大家發現毛利率不低于18%,平均毛利率達到22%~25%更可持續,但最高不能超過30%,否則和傳統裝修的區別就不大了。
傳統裝修的毛利率可以達到40%~50%,試想如果你花了10萬裝修房子,只有五六萬用于你家,你會作何感想?這背后就是低效的組織運營管理無法達到對成本的有效控制,最終公司的凈利率也就3%~5%。
不過,隨著互聯網家裝的城市擴張,因房屋面積小、戶型差異及月度開工量少也會使毛利率低于18%。還有費用率,各家的市場規模不一、城市差異、每月單量不同、人效出入,使得費用率也是差異很大,10%~20%,甚至更高。
舉個例子,這個城市月銷售額100萬,毛利率20%,即毛利20萬,團隊20人,加上人員工資提成、房租、辦公費等共計25萬,那么費用率就是25%,凈利率-5%;如果月度營收250萬,那么費用率也就是10%多點兒,是有利潤的。
通常為了利潤,互聯網家裝會采取兩種方式:
一是產品延伸,推出多個整包套餐。比如有住出于占位及市場布局,以及盈利的考量,在599基礎上推出699、1099,及中高端的暖白3999;還有我愛我家網建立了完善的套餐體系,666、888、1288、1688,滿足不同的消費群體外,也是為了增加營收。至于做的如何,怎么做的,這里就不展開講了。
二是提高單個合同的客單值。最常見的除了各種個性化升級包外,還有家具軟裝,甚至智能家居。不過,軟裝的各種套餐做得都不好,包括專門做軟裝的公司。
雖然用戶的軟裝個性化需求多,且得有場景可視化才能銷售,其根本還是設計師和品牌沒有打動他,然后再有一定可選的方案,相對而言切改善型住房市場或許更能跑通。
關于互聯網家裝增加營收的方式,在唯一洞察家裝O2O和互聯網家裝的專著《“顛覆”傳統裝修:互聯網家裝的實踐論》一書的整包套餐章節有詳細說明,不妨看看書里是怎么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