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規模統計得出,大型企業和中型企業的僵尸企業比例最高,但由于基數比較小,大部分僵尸企業還是小型企業。
分年齡統計來看,隨著企業年齡的增長,僵尸企業的比例越來越高。成立1-5年的企業中,只有約3%的企業是僵尸企業;而在成立超過三十年的“老”企業中,約有23%的企業都是僵尸企業。
如何判斷誰是僵尸企業?
不是所有資不抵債、入不敷出的企業都無法挽救。當遇到一次性或周期性沖擊的時候,部分企業也會陷入困境,當前述沖擊扭轉之后,這些企業仍能恢復活力。
如何把這些企業和僵尸企業區分開呢?在僵尸電影里,一個人如果被僵尸咬了,需要過一段時間才會變成僵尸。因此,任何從野外回來的或是身上有傷口的人,都要被隔離觀察,如果觀察期間沒事就是正常人,變成僵尸了那就立即消滅。
因此,對“疑似”僵尸企業也可以考慮設立一個觀察期限。如果一個企業長期經營不善,即使行業總體處于景氣時也是如此,那么在經濟下行周期的時候更加扭虧無望,可以判定為僵尸企業。
誰不想讓僵尸企業死掉?
考慮到僵尸企業的危害性,唯一的解決辦法是讓它盡快破產、入土為安。但為什么還會有這么多僵尸企業呢?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這應該是地方政府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以及銀行對壞賬暴露的擔憂。
地方政府不希望僵尸企業死的原因:
僵尸企業盡管不產生效益,但仍可以為地方政府帶來稅收,帶來GDP。有生產就有稅收,有消耗便能生成GDP。
僵尸企業能促進地方就業。畢竟失業率及維穩都是地方政府政績的要件,僵尸企業的關閉、破產無疑會直接影響地方失業率指標,也會催生不穩定因素。
保持地方虛假繁榮,既有面子也有里子。比如當地上市公司數量指標,某種程度上就是地方政府開展“招商引資”等活動的經濟名片。
銀行機構對僵尸企業的“錯愛”,或許更多地是因為已經被僵尸企業綁架。
假如銀行給一家企業發了一筆貸款,一旦這家企業出了問題,那就意味著這家企業的還款能力出了問題,之前給這家企業的貸款就要被當成不良貸款。
銀行很怕不良貸款,在企業剛遇到困難的時候,銀行可能會更愿意給企業提供一筆資金,指望輸了血,企業就能痊愈,或者,至少能保住命。
久而久之,銀行便被僵尸企業所綁架。一旦僵尸企業退出市場,對銀行而言,就意味著貸款風險的兌現,也意味著內部嚴格問責的兌現。特別是在“擔保鏈”背景下,這種風險會被成倍放大,這顯然也是銀行所不愿看到的。
如何讓僵尸企業入土為安?
《中國僵尸企業研究報告》給出了減少僵尸企業的五條政策建議:第一,減少政府對企業的干預,尤其是慎用產業政策。第二,完善國資委對國企的考核指標,全面理解“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第三,強化銀行的預算硬化。第四,多渠道化解過剩產能,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和改制分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網。第五,加快國企改革步伐,關鍵是明確國企定位。
魯班咨詢建議,在“三去一降一補”的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對待僵尸企業,需把淘汰落后產能與增加新產能捆綁作為重點,完善設備注冊制度及破產清算制度;同時,建立嚴格的產能監測體系,將提高技術、環保、能耗等行業標準為改革重任,對待不達標的企業,堅決整改或關停,毫不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