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顧問發布的《2016-2020年中國節能建材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指出,2015年,全國建筑業總產值為為180757億元,比上年增長2.3%,增速放緩,將于2018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場,其中節能環保與綠色建筑市場產值預計將增加到900億美元,年復增長率達到38%。
自綠色建筑國家政策頒布以來,我國綠色建筑逐步發展,截至2015年12月,住建部發布的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公告全國綠色建筑標識項目累計總數已有3636項,其中2015年新增1098項,按單個項目平均5萬㎡算,全國綠色建筑累計為5.5億㎡(2013上半年,認證的綠色建筑總面積首超1億㎡),綠色建筑已經成為建筑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尚未處于主導地位。
為了加快促進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要創新綠色建筑的體制機制,培育綠色建筑的發展環境。通過主要運用政策科學的基本原理與概念,對我國綠色建筑的地方資助政策進行梳理、分析,厘清中央主管部門、地方政府對綠色建筑扶持的政策變遷及具體方式,并進行對比,通過對比,闡述目前在政策制定及執行中存在的問題與原因,總結中央與地方政府制定政策的經驗,從財政稅收和政策資助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議。提出省級地方政府可從頂層設計和政策協同激勵、區域聯動和地方評價能力強化、重點省份督導與幫扶、增量成本量化分級與財稅融資創新和企業資質信貸審批與行業評優聯動等五方面著手構建地方政府綠色建筑的激勵政策體系。
近年來,我國中央政府及省市地方政府陸續出臺了關于綠色建筑的發展政策體系,促進了我國建筑行業綠色發展和城市住區環境的改良。特別是在我國新區/新城和中心城區的建設,成為重要的建筑形式。“建筑節能-綠色建筑-綠色住區-綠色生態城區”的空間規模化聚落正在逐步形成。
繼2011年我國綠色建筑標識數量實現井噴式增長以后,2012年、2013年綠色建筑標識數量繼續保持強勁增長態勢。近年來,我國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不但數量增長快,而且規模較國外綠色建筑大,建筑面積平均在10萬平方米左右。江蘇、廣東、上海等三個沿海地區綠色建筑的數量遙遙領先,山東、河北、湖北、浙江、北京、福建等地增速明顯。2013年綠色建筑標識前十的地區為山東、廣東、天津、河北、江蘇、河南、上海、湖北、陜西、安徽,其中河北、河南、湖北、陜西、安徽這四個省,增速最快。
與此同時,也面臨著發展提速的需要。根據世界綠色建筑評價委員會的統計,截止2013年,世界范圍共有11億m2通過了綠色建筑認證,由此可見,在美國,綠色建筑總量占公建與商業的44%,2016年將達到55%。2014年,上海市依靠建筑節能的政策、標準、技術、管理、目標考核五大體系,以制度、科技不斷創新,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推進實現了由單體建筑向區域整體的延伸,由建筑節能建設管理向建筑節能服務產業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