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今年五項重點經濟工作之一的“降成本”一直備受關注。近日,國務院再次對降成本祭出“重拳”。
6月15日,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決定宣布失效一批與現行法律法規不一致、不利于辦事創業、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政策性文件;部署清理規范工程建設領域保證金, 降低企業成本、營造公平競爭環境。
其中,工程建設領域成為主要切入口。會議確定,要清理建筑業企業在工程建設中需繳納的各類保證金。除保留依法依規設立的 農民工工資、投標、履約、工程質量4項保證金外,其他保證金一律取消。已收取的要于今年底前退還;未經國務院批準,各地區、各部門不得在工程建設領域新設 保證金項目;轉變保證金繳納方式,建筑業企業可以銀行保函方式繳納;以及規范保證金管理。初步估算,此舉將盤活建筑業企業近萬億元資金。
中國中小企業發展戰略研究院特聘院長陳乃醒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此舉對企業是利好,不僅能減輕企業負擔,而且能增加企業的資金使用量。“此前建筑業實施保證金制度,沒有保證金項目就難以為繼。現在為了減輕企業負擔,就取消了相關制度約束。”
據悉,建筑業企業保證金總額約占營業收入的10%,且多以現金方式繳納。某央企分公司總經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保證金負擔沉重,公司一年繳納各類保證金高達幾千萬,占用了公司大量現金。
“取消大部分建筑業保證金是為企業著想,減輕資金負擔。但考慮到項目后續能否順利實施,還需其他措施來加固。比如銀行貸款、天使投資,甚至風險投資也可以加入項目,以保證項目有足夠資金進行下去。”陳乃醒說道。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認為,當前降成本遇到了一個特殊情況,即民間資本投資急速下降。一部分企業走向國際,一部分國內企業又不愿意投資,這是目前面臨的最大壓力。
根據央行發布的數據,2016年5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6599億元,比去年同期少5798億元。“這是危險信號,說明資本對產業沒有自信了。”李錦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道。
李錦分析,當前的燃眉之急就是降成本。降的一部分是制度性成本,一部分是物質性成本。而制度性成本指的就是政府行政職能的轉變,即摒棄不合理的制度。表面上看降成本是為了扭轉企業境況,深層次目的則是提振企業信心。
作為企業轉型升級的一把鑰匙,供給側改革已有所成效。無論是去產能、去庫存,抑或降成本、補短板,進展都不錯,“三去一降一補”的效果初步顯現。根據國 家統計局的數據,2016年1-5月份原煤產量下降8.4%,5月份當月的產量和庫存下降更快,5月份原煤產量下降15.5%,5月末規上原煤生產企業庫 存同比下降6%;1-5月份粗鋼產量下降1.4%。
“與其說產能過剩,不如說是資本過剩。將資本引入產業中是當務之急。事實上,供給側改革的最終目的也是讓社會資本進入產業,變成產業資本。”李錦指出,中央后續還會出臺一系列降成本的措施,畢竟增強對產業經濟的信心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