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轉變模式
促進城市建設模式轉型升級。一是大力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產業化基地和龍頭企業。從重點城市開始,逐步提高住宅精裝修的交房比例。二是鼓勵發展現代木結構、鋼結構建筑。研究制定必要的激勵政策。
加強相關技術研發、推廣應用。加快國家級木結構、鋼結構住宅產業化基地建設。三是全面推廣循環建材與綠色建材。加強建筑物的拆除管理。穩步提高建筑垃圾和工礦業固體廢棄物制備建材的循環利用率。建立綠色建材評價標識制度。
5.創新體制
強化市場、產業、技術的支撐作用。一是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合理界定政府及市場的邊界,既要發揮政府的行政管理職能及規劃、標準、財政、稅收等措施的調控作用,又要充分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采用PPP模式、合同能源管理、能效交易、碳交易等多種市場化機制,讓企業充分參與城市能源資源節約的各個領域,形成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市場推動的良好機制。
二是注重新興產業的支撐作用。在推進城市能源資源消費革命中,大力引導節能環保產業、新能源產業、信息技術產業、新材料產業、新型建筑結構產業、第三方咨詢與服務產業等,積極打造相關產業化基地,扶持相關企業推進產業鏈整體發展,促進新技術、新產品的標準化、工程化、產業化。
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申請建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促進成果產業化。三是突出技術標準的引領作用。完善城市能源資源綠色、低碳消費的標準、技術、指標體系。制定不同氣候區、不同功能定位的超低能耗建筑、綠色建筑、綠色生態城區的標準。分類制定建筑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標準定額。
依托國家科技支撐項目等平臺,推動新型建筑材料與裝配式結構體系、近零能耗建筑、綠色建筑技術、可再生能源與分布式能源集成應用技術等重大關鍵技術的研發與集成示范。
注重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探索建立建筑能源管理師、建筑能效評估師等職業資格制度。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搭建政府間合作平臺,吸收借鑒國際上在城市規劃、建設、運行管理、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先進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