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輪“營改增”中,建筑和房地產行業的試點改革被稱為難啃的“硬骨頭”。在曾經作為地方第一大稅種的營業稅中,有超過30%的稅收來自房地產行業。這項改革如何進行,對房地產行業和購房人將帶來哪些影響?
“量身定制”多項特殊政策
從現實情況看,由于這兩大行業的上游企業小、散、亂,沙石料、土石方等材料往往很難取得增值稅發.票。沒有足夠的發.票抵扣,就很難適應稅制轉換。這個問題如何解決?
“考慮到建筑業和房地產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國家‘量身定制’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安排,其內容和數量均為歷次改革之最,以保證整個行業稅負只減不增。”市國稅局貨物和勞務稅處處長張亮翼介紹。
對于建筑企業來說,多數一般納稅人也可以選擇簡易計稅,包括已經開工的老項目、甲供材企業以及清包工企業,基本涵蓋了所有的建筑業經營模式。選擇簡易計稅后,這些企業的稅負由3%下降到2.91%。同時,將甲供工程從建筑企業的計稅依據中剔除,選擇簡易計稅的總分包項目還允許差額扣除等,這種政策安排既符合增值稅原理,又實實在在地給建筑企業減輕了負擔。
對于房地產企業來說,一般納稅人銷售房地產老項目、銷售或租賃試點前取得的不動產等,在維持原營業稅稅基不變的前提下,允許其選擇簡易計稅方法,納稅人的稅負從5%降到4.76%。考慮到房地產開發成本中土地出讓金占比較大,對房地產企業開發的新項目,其計稅依據中允許扣除受讓土地時支付的土地價款。
而對于個人二手房交易,則延續了原來營業稅基本政策。由于增值稅與營業稅的計稅依據不同,稅負還略有下降。例如,個人交易嘉興本地一套購買不足兩年、總價100萬元的二手房, “營改增”后約少繳稅2400元。
不動產抵扣加速更新改造
房地產行業“營改增”,因為牽涉到不動產抵扣問題,還會對其他行業產生減負效應。企業新建或是購買廠房,以及廠房修繕、道路綠化等花費都可以用來抵稅。
“這有助于加速各行業投資改造的步伐。”張亮翼說。例如,某企業購入價值1000萬元的房屋用來出租,則進項稅額為99萬元 (1000/(1+11%)×11%=99),而年租金100萬元,其銷項稅額為9.9萬元。這也就意味著,如無其他進銷業務發生,該企業10年內都不需 要繳納增值稅。
不少大企業發展新店,購進不動產用作經營,也可以用于抵扣。“公司店面成本,都可以作為進項抵扣,企業稅負將大大減輕。”某餐飲公司財務負責人介紹說。
記者獲悉,不動產抵扣中,存在一些需要把握的關鍵點。根據政策規定,5月1日后,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取得不動產以及5月1日后發生的不動產在建工程,其取得的進項稅額分兩年從銷項稅額中抵扣,第一年抵扣比例為60%,第二年抵扣比例為40%。
“這是大的抵扣原則,還有一些細化的規定,比如,企業購進不動產,先抵扣了60%,不到第二年或者剩下40%沒抵扣,就把購進的不動產銷售了,這時候可以把沒抵扣的進項稅額一次性從銷項稅額中扣除。”張亮翼說。
稅負降低
但也倒逼企業規范運作
“‘營改增’后,對企業的土地成本也可以扣除了,肯定能降低稅負,而不動產納入抵扣范圍,能提高不動產采購的需求,有助于去庫存和打開商用房市場空間。”在市國稅局舉辦的“營改增”企業座談會上,某置業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告訴記者。
在房地產開發成本中,土地出讓金占到了整個成本的30%到40%,是開發成本中最大的一塊。房地產項目扣除土地出讓金后的余額作為銷售額,對房地產企業來說,稅負的降低是顯而易見的。
“‘營改增’之后,房地產公司的招標采購模式及成本核算方法也會發生改變,公司的成本管控也面臨不少挑戰,這會倒逼行業進一步優勝劣汰。”該財務負責人表示,“那些從正規渠道獲取土地,取得合規土地票據的,上下游供應商正規健全,內部管理完善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實際稅負相對營業稅確有降低,生存空間就會加大,而一些規模小、議價能力弱的房地產企業將面臨考驗。”
對于建筑企業來說,也面臨著“營改增”后的轉型壓力。“過去,一些建筑企業只接項目不做項目,通過層層分包坐地分成。‘營改增’將會倒逼企業索取進項的專用增值稅發.票,促進企業經營模式轉變,專業分工細化。”相關專家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