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以來,裝配式這一建造方式成為國家政策文件中的高頻詞。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去年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的目標,并指出要“積極穩妥推廣鋼結構建筑”、“在具備條件的地方,倡導發展現代木結構建筑”。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大力發展鋼結構和裝配式建筑”又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推動裝配式建筑取得突破性進展,已列入今年住房城鄉建設部的重點工作。可見,國家對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決心和信心之大。還有人預見裝配式建筑會迎來爆發性增長。
盤點全國各地裝配式建筑的發展現狀,冷熱不均是現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發展速度較快,有些地方則并非一帆風順。一位不愿具名的企業人士對于裝配式建筑有著道不盡的苦水。他對記者說:“配套政策不到位,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建成的住宅因價格高和地緣問題無人問津,造成后續項目停滯,企業舉步維艱。”
政策不能喊“口號”落地是關鍵
對各地裝配式建筑的發展速度和水平進行調查分析后,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標準院”)將這些城市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上海、北京、深圳等發展較快的中心城市。第二類是沈陽、合肥、長沙、濟南等發展迅猛的二線城市。第三類是武漢、福州、廈門、鄭州、石家莊、西安、成都、重慶等起步相對較晚的城市。
標準院副總工程師肖明介紹:“第一類城市也是我們國家最早實施建筑產業化的地區。這些城市房價高、環境保護要求高、建筑業轉型升級壓力比較大,政府在一定范圍內的建設項目中強制推行裝配式建筑技術并在政策上給予大力的支持。實施項目包括政府投資的保障性住房和部分商品住宅,并有一定的面積比例要求。由于從開發、設計、加工、施工到政府的監管有一套比較成熟的技術和管理體系,技術體系成熟、人才儲備足、支撐企業多,整體發展得比較好。第二類城市政策力度大、技術體系相對比較成熟,也有一定的規模。但是對裝配式建筑的成本增量比較敏感,項目主要集中在政府投資的保障房中,目前正在探索在商品住宅中推廣應用裝配式建筑技術。第三類城市,根據國家政策出臺了地方扶植政策,但起步相對晚、規模不是很大,目前還處于試點和示范階段。”
裝配式建筑的發展,政策是關鍵,尤其是地方政策。上海中森建筑與工程設計顧問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中森”)裝配式技術總監李新華認為,上海裝配式建筑之所以發展快離不開政府堅定的決心和政策支持。他說:“上海市政府對于裝配式的要求,在土地出讓階段就要寫在合同里,開發商必須落實。從前兩、三年的實踐看,沒有出現后期沒有落實的情況。今年,上海又提高了目標,要求所有項目規模大于5000平方米的新建建筑,不論民建、工建,都必須裝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