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建筑的概念看起來很美,但距離大規模產業化仍有相當距離。
在2014年宣布試制出全球首座3D打印建筑后,一家名為盈創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下稱盈創科技)的中國企業開始為建筑業界所熟知。
顧名思義,這座房屋是用3D打印機“打印”而成的。由改良水泥混合玻璃纖維制成的材料,構成了3D打印機所使用的“油墨”。這些“油墨”將房屋的墻體等結構從下至上打印成型,并吊裝拼接成一座建筑,其過程與奶油蛋糕裱花邊有些類似。而打印機“打印”的主要是房屋外殼部分,負責承重的主體結構并不包括在內。
去年1月,盈創科技董事長馬義和曾表示,希望在三年內完成3D打印技術在建筑產業的普及。當時,這家公司還在蘇州展示了一幢用3D打印技術建造的六層小樓,以期讓更多人了解這項發明。
而這家公司推廣3D打印技術的最新舉措,是尋找政府及企業的投資支持,在內蒙古包頭等12座城市設立3D打印工廠,就近為各地“打印”建筑。
過去一年多的時間內,這家公司已經將3D打印的樣板間造到了國外,位于迪拜的辦公樓以及米蘭世博會的展覽館都采用了這項新技術。而該技術的發明者馬義和還計劃今年在蘇州修建一幢101米高的3D打印建筑,以突破原先的層高紀錄。他還在嘗試“打印”房屋之外的其他建筑體,比如城市污水井,化糞池等。
3D打印建筑被認為能節省建材和費用,并減少房屋建造的時間。不過,這項新技術目前仍主要停留于樣板房的試制階段。產業化層面難以突破的關鍵在于標準缺失。3D打印建筑目前沒有專業的規范,在設計建造時只能參考相近的結構和外觀建筑標準。而業內的共識是,相應規范的出臺才能成就該技術未來的大規模普及。
去年起,國有的大型建筑公司中鐵二十四局開始與盈創科技合作3D打印建筑。后者擁有3D打印建筑的技術,但并不具備建筑設計和建造的能力。中鐵二十四局房建事業部副總經理李云輝表示,目前正在就3D打印的建筑和部件進行測試數據積累,以配合未來標準的編制。在他看來,3D打印建筑的標準出臺仍然需要時間。
而在推廣3D打印建筑的同時,馬義和還需要考慮另一個問題,如何讓所在的公司盡快結束持續多年的虧損。
2014年,建筑裝飾行業龍頭之一的亞廈股份以1.54億元的價格,收購了盈創科技26%股權,馬義和持有剩余的74%股份。
根據亞廈股份的公告,以3D打印建筑部件為主營業務的盈創科技,自2013年以來持續虧損。2013年-2014年公司的虧損額總計5970萬元。去年上半年,這家企業再度虧損124.8萬元。馬義和對此的解釋是,研發投入過大造成了盈創科技的虧損。
被問及所執掌的公司何時能夠扭虧時,馬義和在3月27日告訴記者,盈創科技目前新接到了不少3D打印建筑的訂單,今年可以實現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