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業改革轉型依然任重道遠
在全國“兩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相關負責人答記者問,直面敏感話題,引起了業內外的廣泛討論。陳政高部長由“樓脆脆”、“樓倒倒”等現象引申到對工程質量的治理舉措、由綠色建筑的發展延伸到對裝配式建筑推廣的呼吁,正與會上委員和代表們關注的熱點話題相契合。
會上,圍繞建筑業,委員和代表們提出了諸多問題,并給出了具有針對性的改革建議。在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方面,有健全地下綜合管廊定價機制、分類減量破解“垃圾圍村”、加快城市地下空間管理立法和為PPP立法等建議;在促進建筑業健康發展方面,有盡快修訂《建筑法》、推動裝配式建筑發展、打造“工匠精神”和為企業“走出去”提供司法服務等呼吁;在建筑業農民工管理方面,有免費為農民工進行技能培訓、完善農民工工資清欠“路線圖”、立法保障農民工安全教育等意見。這些建議的提出、被采納,將為行業的健康發展掃清障礙。
業內人士必須明確認識到,委員和代表們在“兩會”上提出的問題,只是行業轉型困境的一面,建筑業的改革轉型,必須由全行業共同推進。因此,必須結合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形勢,把握行業總體改革現狀,尋求應對之策,建筑業才能在新型城鎮化中擔當起支柱產業的重任。
新型城鎮化建設對建筑業提出了新的要求,行業改革大勢已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的出臺,從一定程度上標志著建筑業狂飆突進式的粗放型發展模式開始式微,規劃提出的“強化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支撐”、“推動新型城市建設”、“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等目標,要求建筑業必須走上標準化、綠色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道路;而隨著“一帶一路”和京津冀一體化等戰略規劃的出臺,建筑業高端化發展也被提上了日程。近年來,傳統建筑企業在低端市場競爭逐步白熱化,已經說明了行業轉型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行業發展遇到瓶頸,改革轉型進入深水區。一是建筑業法律制度不完善,《建筑法》多年未修訂,跟不上行業發展實際就是最好的證明。二是行業監管面臨困境。工程量不斷增長,質量、安全及市場監管力量卻無法同步加強;社會誠信和行業誠信度不高,導致新問題層出不窮,監管工作處于被動應對局面;監管方式落后,條塊分割、信息不對稱現象嚴重。三是建筑業發展方式必須轉變,裝配式建筑、鋼結構建筑、木結構建筑等新型建筑結構形式的發展缺乏統一標準體系,推進緩慢。四是民營建筑企業發展缺乏扶持政策,在與國有建筑企業競爭中明顯處于劣勢。五是面臨著人才困境,從企業戰略管理人才到高技術人才,再到一線施工工人,都出現了短缺。行業“工匠精神”的培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現實困境滯阻行業轉型步伐。建筑業利潤率普遍偏低,但拖欠工程款等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最低價中標制度的施行,導致行業利潤率偏低,同時行業拖欠工程款現象盛行,企業發展舉步維艱,這是建筑工程質量不高的根本原因。建筑業“營改增”試點在即,11%的增值稅稅率,或將成為壓垮行業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6年,在國內外形勢的影響下,建筑業發展仍將面臨一定的困難。但國家政策紅利已然祭起,如何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構筑新業態、培育新動力,是行業、企業的共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