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前夕,又一家中國500強企業跨界加入建筑工業化行列。
2月16日,我國裝備制造業龍頭企業——三一重工宣布:與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簽署建筑工業化項目投資協議,計劃在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成立“昆山三一住工有限公司”,從事建筑工業化研發、生產、銷售和總承包施工項目等。
熱點升溫并非偶然
據了解,此次三一重工在昆山投資的產業化項目分五年進行,總額為60億元,計劃于5月份投產,力爭在今年形成不低于100萬平方米的產業化建筑產能,實現國內外訂單額10億元。到2020年,形成產業化建筑面積1000萬平方米以上的年產能,產值達到300億元。
三一重工總裁透露,此次投資得到了蘇州和昆山政府的大力支持。昆山方面表示,將該項目列入2016年重大產業項目給予支持,同時拿出更多優勢資源向建筑工業化項目傾斜。在簽字儀式上,蘇州市副市長、昆山市委書記徐惠民,昆山市市長杜小剛等當地官員悉數到場。
此前,另一家建筑工業化老牌龍頭企業長沙遠大住工也與河南省首家獲得特級資質的建筑龍頭骨干企業——河南新蒲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河南省市政工程甲級設計單位——河南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簽署了建筑工業化合作協議,三方決定發揮各自的領軍作用,在河南大力推進建筑工業化,在研究、設計、生產制作、施工裝配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通過優勢資源的有效融合,打通設計、制造、施工、裝修一體化產業鏈,進一步提高河南建筑工業化的生產效率與裝配式建筑的質量與水平。
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一位資深專家認為,建筑工業化之所以在“兩會”前夕升溫,絕非偶然,而是作為供給側改革的“先鋒”,建筑工業化不僅能有效應對和減少建筑業的產能過剩,也可成為房地產去庫存的“利器”。他舉例:如果采用工業化手段建造當前市場看好的綠色低碳建筑、智能住宅、健康住宅、被動式房屋、集裝箱房屋,不僅可增加建筑、住宅的個性化、多樣化,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還可提供更多建筑、住宅市場的有效需求。同時吸引產業鏈的不同企業共同推動建筑業、房地產業的供給側改革。
據本報了解,二戰后,發達國家已廣泛運用建筑工業化投入經濟社會發展。這種手段運用,并不局限于民眾住房條件的提升與改善,更為“一石兩鳥”的是,還可成為拉動和刺激經濟的手段。但我國的建筑與住宅建造仍以現場澆筑等傳統作業手段為主,新建建筑產業化程度不高,裝配式建筑比例甚至不足5%。一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相差較大;另一方面,也沒能很好地發揮建筑工業化、住宅產業化對投資的有效拉動和需求的有效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