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形勢下,傳統建筑業的轉型升級已然是大勢所趨,這不僅是國家戰略發展的需要,也是建筑行業本身打造核心競爭力的內在要求。
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發展前景不明朗的態勢中,國家出臺的“一帶一路”、新型城鎮化、智慧城市、海綿城市、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以及城市軌道交通、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等一系列戰略,也日益成為2016年建筑行業發展的希望和機遇所在。
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研究所原所長羅云毅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介紹說,建筑企業轉型的關鍵在于深刻理解當前中國經濟與固定資產投資的形勢。為拉動經濟增長,2015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經濟政策,特別是加大了投資力度,以發揮其對經濟增長拉動的“關鍵”作用,這也為與投資關聯度非常緊密的建筑業帶來了福音。
“我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也帶來了一個剛性的需求,包括對住房、對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服務建設等,都是巨大的需求。”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相關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由房屋建筑領域向基礎設施領域轉移,是為數眾多的勘察設計、建筑企業面臨的重要任務。首先,整個“一帶一路”戰略輻射60多個國家,而這些國家的基礎設施非常落后,從長期來看這個戰略的實施為建筑行業帶來了商機。其次,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帶一路”戰略中的一個熱點,整個建筑行業必須重視和關注這個市場。繼續在國內外拓展房屋建設,包括老城區危舊房改造的市場份額,是建筑企業穩定發展的應有之策。最后,加強企業自身的建設能力資源,從相關基礎設施市場爭取更多的任務量,也是諸多建筑企業可資借鑒的成功經驗。謀求發展——抓住PPP機遇在建設融資中有所作為
建筑企業轉型發展是一個長期的資源運作過程、能力積蓄的過程,關鍵是方向準不準。未來的建筑市場競爭是綜合能力的競爭,而國內外的建設需求也還有很大的潛力可以發掘。
“過去企業靠關系靠資本競爭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如今企業更為關注的是如何從資源型向能力型轉變、如何從單一化向綜合化和專業化過渡。”中建政研工程建設領域規劃咨詢專家楊賀龍分析說,在核心能力建設上,很多企業開始關注PPP模式下的核心能力轉型,包括組織能力、項目管理能力以及運營管理能力等,都在進一步地提升。要么是成為一個有規模的大型企業,要么是發展成為一個專業化的承包企業,通過專業化來提高利潤。
要想適應市場變化,企業必須要有自己的優勢和核心競爭力。楊賀龍介紹說,一些建筑企業以前注重的主要是拿項目,希望拿到更多的項目在量上取勝,而很少考慮戰略規劃和運營模式。在新形勢下,建筑企業必須注重戰略規劃,明確自身的發展基調,必須改變以往靠規模和速度的擴張發展模式,要注重健康、可持續發展,并以此來推動建筑企業各個板塊和業務的協同創新發展。
在采訪中,一些建筑企業紛紛表示要在2016年抓住PPP的機遇。“PPP項目的知名度遠高于一般工程,企業在PPP項目上的成功運作,將會帶來良好的品牌效益,這會給企業的長遠發展帶來諸多好處。”鯤鵬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級工程師毛晨陽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建筑企業要有一定的融資能力,同時也要選擇好的項目,而選擇好的項目非常重要。
“企業的發展必須要注重資本運營,解決好企業發展的資金問題。”北京海方格投資咨詢有限公司首席專家顧問、星云資金創始合伙人王樹海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介紹說,從2015年開始,國家很多基礎設施項目都要求采用PPP模式,這對企業的融資能力、資金整合能力以及資本運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必須將運作模式由BT模式轉向PPP模式,如果還沒有關注PPP模式,就意味大量業務要流失。對于建設施工類企業來說,抓住PPP這種模式,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是幫助企業持有穩定現金流資產的業務。從投資的角度來看,PPP模式也是一種工具,建筑企業能借助PPP模式來實現自身的快速發展。
在洛政新龍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寒看來,推廣PPP模式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強調契約精神,這將推動整個商業環境的改善。現在工程領域存在的拖欠款現象,是真正制約施工企業的老大難問題。而隨著PPP模式的推行,政府將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實行中長期預算管理,勢必將有效地履行契約要求,增強相關部門和行業履約的信用。在這種趨勢下,PPP投建一體化模式是建筑企業轉型的契機,也是國家治理能力和企業管理能力提升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