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不管你是什么樣的家裝模式,其實都離不開家裝這個商業的本質。你能夠把家裝做得更好嗎?你能夠讓家裝消費者更加滿意嗎?你能夠提高家裝工程的效率嗎?作為家裝的商業本質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考量是:你的互聯網家裝能夠掙錢嗎?
所以我看互聯網家裝模式主要關心兩點:一是你能不能盈利?二是你是否真的能夠做好每個工地,讓消費者滿意。
其次,我們需要考量的是你有木有用接地氣的“人話”來解讀你的互聯網家裝模式。千萬別跟我說什么O2O,什么大數據,什么互聯網金融,什么智能家居入口,等等,等等。你不是做互聯網家裝嗎?你需要落到實處跟我們談家裝,至于怎么互聯網其實并不重要。
大家可能注意到一點,就是我在文章或演講中,很少用到所謂的互聯網模式,而是就事論事地談消費者的用戶需求,談具體業務的落地與實施。原因很簡單:當你對一件事不甚了解時,你只能人云亦云,用別人的概念來解釋你的模式,甚至更糟糕的是根據別人的概念來設計你的商業模式。如果你是從家裝消費者的需求出發來設計并解釋你的商業模式,你怎么會有那么多消費者聽不懂的語言和概念呢?
比如說,什么是O2O?你說O2O模式有任何意義嗎?它能夠解釋你的商業模式嗎?更重要的是,這個O2O消費者知道是怎么回事嗎?他們為什么要聽你跟他們推銷O2O?
我曾經說O2O就是一個互聯網+的大籃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裝。往里裝都不會錯,但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所以一般來說,說人話的商業模式靠譜,因為它更多關注的是怎么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以及怎么贏利;而滿口模式化的商業模式不靠譜,因為它基本上只是在做商業模式的概念游戲,可能是說話人自己都沒搞清楚想要做什么。
第三是你能不能一句話說清楚你的商業模式。我一直很堅持地認為:不能一句話說清楚的商業模式肯定有問題,因為你一句話都說不清楚,你怎么和你的消費者溝通你是做什么的,你又怎么去規劃你的戰略定位?
所以說,當我們在關注行業發展的增量時,我們需要認清哪些商業模式才能真正代表行業發展的增量,而不是被那些看上去很美好但脫離了商業本質的商業模式所迷惑。
五、用戶需求邏輯VS企業自以為是
當然我們平時觀察到的各種名目繁多的所謂行業發展并不都是互聯網家裝,也并不都是由那些所謂互聯網企業所發起的。在更多情況下,我們所看到的行業發展,卻是由一些非互聯網企業所發起的,而且大多是以互聯網+的名義。這里大家看到我不太愿意用傳統企業這個詞了。時髦地講,其實我們沒有傳統企業與互聯網企業之分,只有增量的企業與非增量的企業之分。所謂增量的企業是指那些能夠代表行業進步的企業,那些能夠提供”更好用戶體驗“和”更高運營效率“的企業。
所以我們需要在講不講”人話“之外,對這些所謂的行業發展的故事從另一個角度來判斷,就是這些企業的戰略規劃或者企業對我們所講的故事是不是符合用戶需求的邏輯。
我們看到,在很多情況下,一些企業開個高大上的新聞發布會,媒體悉數到場,然后就是一個宏偉的戰略規劃,然后還有一片歡呼報道,然后就木有然后了。原因很簡單,這些所謂的行業發展的重大舉措,基本上都是企業自以為是的發展邏輯,根本沒有從消費者的需求邏輯出發來考慮。
這里插句題外話:建議我們的媒體搞個”猴年牛人牛事專欄“,把2016年那些牛人吹過的牛一并記錄在案,然后等到明年開春前一一檢查,扒一扒猴年那些牛人吹過的牛事。估計會促進行業內假大空的風氣有所收斂。
我的意思是:觀察行業發展,不要被那些牛人牛事所迷惑。要正確判斷孰是孰非,最好的辦法還是遵循消費者需求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