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收官在即,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的改革任務尚未完成,仍有金融業、房地產業、建筑業和生活服務業四大行業試點遲遲未落地。
“原來計劃‘營改增’全面推進,減稅規模可達1萬億元,但現在減到2000億元就止步不前了。”日前,在北大中國公共財政研究中心召開的“‘十三五’期間的財政政策”論壇上,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說道。
自2012年1月“營改增”在上海正式試點推開后,已有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業、現代服務業、文化體育業等領域相繼納入改革范圍。不過,從去年6月電信業納入試點至今,1年半的時間里,擴圍受阻,被媒體喻為“改革按下了暫停鍵”。但事實上,按照“十二五”規劃,“營改增”的目標是于今年“力爭完成”。
“營改增”將解決重復征稅問題,深遠影響我國經濟格局,是當前結構性減稅最大的一項舉措,尤其對企業減負意義重大。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梁紅12月16日發布研究報告稱,在全面完成“營改增”、進一步優化稅率之后,增值稅改革實現的整體減稅規模可以達到9000億元左右。
但是,這一改革任務卻是業界與學術界公認的操作難點。
首先,在技術層面上,房地產業和建筑業主要面臨進項稅額抵扣不足的問題,同時,這兩個領域還會導致下游企業得以抵扣不動產的增值稅,財政收入壓力增大。而對金融行業來說,由于其資產的配置行為并不屬于消費,應不應該征增值稅本身就存在爭議;其次,業態多、業務復雜,也造成了重訂規則存在困難,加之行業影響力和影響范圍較大,盡管在稅率設置上看似只有幾個點的差別,相差金額實則非常龐大。基于上述特點,外界評論普遍認為,在剩下的四個行業中,生活服務業有可能最先突圍。
“實際上除了技術層面的束縛,一個根本性的難題是財政承受不了這樣的壓力。”高培勇認為,財政層面上的“入不敷出”,顯然直接影響了“營改增”的推行。對此,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財政學系主任劉怡也談到,“有關部門沒有預見到‘營改增’會給財政收入帶來這么大的影響。”據了解,目前已有不少省份開始出現財政吃緊的現象,遼寧省前11月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下降31.7%,山西近三分之二的縣市財政收入負增長。據國稅總局統計,目前尚未改革的四大行業涉及營業稅稅額約1.6萬億元,約占營業稅稅收總額的67%。在這種情況下,“營改增”是否能下得去手,還很難預料。
在高培勇看來,未來,有可能需要用房產稅和個人所得稅的合理性增加,來換取包括“營改增”在內的整體減稅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