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筑裝飾及房地產業運行環境中的不利因素
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宏觀經濟環境的制約,要受到經濟政策乃至社會政策的影響,建筑裝飾產業、房地產業當然不例外。
經濟增速放緩,政府縮減投資,消費乏力,等等因素,已經對建筑裝飾及房地產業產業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1、經濟發展減速,“七上八下”或成為常態
2、“三駕馬車”均顯疲態,傳統引擎動力衰減
(1)外貿增長明顯放緩
2015年上半年,進出口115316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6.9%;出口6577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0.9%;進口49594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5.5%。
(2)居民消費乏力
(3)投資驅動難以為繼,投資驅動后遺癥日趨明顯
A、高杠桿:2014年中國企業債務余額超過14萬億美元,約占名義GDP的135%左右;而同期美國企業債務余額約13萬億美元,只占名義GDP的75%左右。
B、高庫存:2014年8月底,工業產成品庫存達3.7萬億,創歷史新高,同比增15.6%,比去年同期高10個百分點。
全方位的產能過剩:中國鋼鐵行業產能過剩1.6億噸以上;中國水泥產能過剩超過3億噸以上;中國風力發電機組制造業目前產能閑置40%以上;中國光伏企業總產能約40吉瓦,比世界其他國家的總裝機量還多。
3、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
保守估計,目前地方政府債務余額已達20萬億,可是年稅收加土地出讓金僅僅7萬億,平臺負債余額每年的利息高達2萬億,這要求地方財力每年至少增長20%以上(不可能),新增財力才能覆蓋債務利息。從現在的經濟走勢看地方政府基本已喪失了地方債務的償還能力。
由于許多地方政府連歸還銀行的利息都出現了困難,銀監會不得不出臺政策,對那些還不上債務的地方政府實行展期。
4、人口紅利”消失,劉易斯拐點到來,勞動力成本攀升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第一次出現了絕對下降,比2011年減少345萬人。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布的報告認為,從2010年至2020年勞動年齡人口將減少2900多萬人。
中國面臨難以逆轉的極低生育率和人口坍塌。按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目前的生育率不到1.3,位于世界最低之列,已經難以維持一個正常社會的持續發展。
5、"國進民退"現象愈演愈烈,民營企業生存空間日趨狹小
“國進民退”的本質并不是國有企業數量的問題,而是政府自己掌握的國民財富越來越大,干預整經濟的能力在增強的問題。
國有企業的資本在迅速擴張,甚至通過包括優先安排國有大企業上市的方式來大規模地擴張國有控股公司的資本總值。
由于國有企業對于上游資源的壟斷,“逼退”了下游的民營企業,使后者不得不依附于前者及由前者所衍生出的尋租市場機會而生存。
政府的稅收和其他財政收入在迅猛增加,政府掌控的財力在大規模地增加。
政府收入的增長速度始終大幅領先于社會收入的增長速度除通貨膨脹因素,在1995-2010年間,政府預算內財政稅收(不包括預算外的土地收入和國有企業利潤等等)翻了9.2倍。同期,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2.3倍,而農村人口的人均純收入增長僅1.8倍。
2011年預算內財政稅收達到10.3萬億元,相當于4.71億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或15億農村人口的可支配收入總和。
2015年上半年,GDP增速為6.9%,但財稅收入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