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一周大事記
11月6日,證監會宣布IPO重新開閘,打新基金再次引起了市場的關注。自IPO宣布重啟以來,也有基金公司開始準備打新基金且不少機構也開始尋找打新基金。
對于打新基金現狀,《證券日報》基金新聞部統計發現,在黎明前的黑夜,2只打新基金國金鑫運和建信鑫裕清盤,多只規模較小打新基金選擇打開申購迎接IPO重啟,同時也有打新基金仍然選擇暫停大額申購或暫停申購。對于打新基金是申購還是贖回亦或是繼續持有,機構的意見也出現分歧。
上半年近百只打新基金成立,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統計,目前市場上共有200多只打新基金。由于IPO的暫停,多數打新基金遭遇大比例贖回,以至于在7月份有多只基金單日收益率超過10%的。盡管11月6日,證監會宣布年內重啟IPO,但仍未能挽救因規模嚴重縮水的打新基金的清盤命運。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公司不僅不再標榜自己為P2P公司,甚至聲稱要與P2P劃清界限。對此,金蛋理財CEO鄧巍分析道,“去P2P化”或者說“與P2P劃清界限”的原因之一,在于行業的亂象多發、魚龍混雜,大家擔心“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的出現。
其實P2P只是一種民間通俗叫法,實際上它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商業模式,也是金融服務公司中的一種。“好的P2P公司可以通過創新性的風控手段,壓縮產業鏈條中各個環節,提升交易效率。”鄧巍告訴記者。
“其實從目前來講,很多P2P平臺嚴格意義上已經不屬于P2P范疇了,這也是行業發展一個必然現象,目前一些平臺正在尋求基金、保險等牌照,是為了在大的框架內開展業務。”中信麻袋理財總經理黃海旻告訴記者。
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對于銀行存管模式的規定,P2P監管細則中或要求P2P企業與銀行直接簽署資金存管協議。目前普遍盛行的平臺與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托管,再由第三方支付公司在銀行開戶存錢的模式恐不符合監管要求。
據網貸之家數據顯示,目前有近30家平臺與銀行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約占目前行業總量的1.2%。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監管細則對銀行存管的硬性規定,可能使得約99%的平臺模式都不合規,因此,為了在細則出臺后不被洗牌出局,平臺必須積極與銀行接洽并達成合作。
據記者了解,自今年7月《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出臺后,越來越多的平臺積極與銀行簽署資金存管協議。早前積木盒子率先與民生銀行達成資金存管協議,本月瑞錢寶又與中信銀行長沙分行簽署資金存管協議,實現平臺資金與用戶資金的分離。
銀監會、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民銀行、工商總局四部門日前發布風險預警提示,近期國內多地出現以“金融互助”為名,承諾高額收益,引誘公眾投入資金的行為,提醒廣大公眾提高風險意識,理性審慎投資。
11月16日報道,提示稱,這種吸收資金的行為名目繁多,常見的有“XX金融互助社區”“XX金融互助平臺”“XX金融互助理財”“XX慈善金融互助平臺”“XX金融互助投資”“XX互助社區”“XX財富互助平臺”等;依托互聯網,通過網站、博客、微信、QQ等平臺公開宣傳,波及范圍廣;宣稱投資門檻低、周期短、收益高,利誘性強。
此外,這種行為有很強的迷惑性。有的打著“境外名人”旗號,聲稱以“摧毀不公正世界金融體系、打破金融家的控制、創建普通人的社區”為目標,通過建立所謂“公平、公正、互惠、誠實的人助人金融平臺”,讓社會公眾通過資助別人從而得到更多人的幫助。同時妄稱“經過市場檢驗,已在多個國家成熟運作多年,擁有全球數億會員”等。
股轉公司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11月12日,1578家新三板公司已成功增發融資2113次,融資金額達到1036.46億元。
中國網財經統計數據發現,新三板給眾多中小企業提供了資金,助力企業發展的融資功能正不斷增強,不過由于企業規模等差異,個體之間融資規模差異巨大。今年來單筆融資最多的達到100億元,而最少的只有3.5萬元。
總體看,金融機構成為新三板市場最吸引資金的企業,包括PE、券商等在內的六家機構合計融資超300億,接近市場總規模的三分之一。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中科招商成功融資四次,單次最大融資金額50.32億元,合計融資108.84億元,是目前新三板市場融資額最大的企業。
2015年1-10月份,債券市場累計發行債券17.2萬億元,同比增長72.8%。其中,銀行間債券市場累計發行16.3萬億元,同比增長67.8%。10月份,債券市場共發行各類債券2.1萬億元,同比增長88.7%,環比下降15.8%。其中,國債發行1820.1億元,地方政府債券發行4823.1億元,金融債券發行1876.1億元,公司信用類債券發行6108.2億元,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發行164.5億元,同業存單發行6007.4億元。10月份,銀行間債券市場共發行各類債券2萬億元,同比增長86.5%,環比減少15.4%。 截至10月末,債券市場總托管余額為44.8萬億元。其中,國債托管余額為9.9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券托管余額為3.9萬億元,金融債券托管余額為13.1萬億元,公司信用類債券托管余額為13.5萬億元,信貸資產支持證券托管余額為4030.9億元,同業存單托管余額為2.4萬億元。銀行間債券市場托管余額為41.3萬億元,占債券市場總托管余額的92.2%。
2015年1-10月份,貨幣市場成交量共計389.8萬億元,同比增長85.5%。10月份,貨幣市場成交量共計47.1萬億元,同比增長84.6%,環比增長2.8%。其中,質押式回購成交39.6萬億元,環比增長1.7%;買斷式回購成交2.1萬億元,環比增長13.3%;同業拆借成交5.4萬億元,環比增長7.7%。 10月份,同業拆借月加權平均利率為1.99%,較上月下行6個基點;質押式回購月加權平均利率為1.94%,較上月下行8個基點。
6月以來股市暴挫,投資者無奈撤離,大量身價千萬甚至超過億元的大戶淡出市場。如今,投資者又走在回歸的路上。來自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的統計數據顯示,與9月末相比,持股市值500萬元以上大戶增加約2.8萬人,其中市值億元以上的超級大戶多了397人。
進入10月,A股市場終結月K線4連陰的態勢,迎來一輪久違的反彈,中國結算最新發布的10月份統計月報顯示,當月上證綜指平均收盤點位為3342.48點,環比上升214.48點,升幅為6.86%,深證綜指平均收盤點位為1948.76點,環比升幅為13.76%。滬深兩市日均成交量及成交金額均大幅度上升,其中滬市日均成交金額環比上升了34.25%。深市日均成交金額環比升幅達到69.88%。
數據同時顯示,10月份兩市有106.42萬新股民入場,投資者賬戶資產規模環比由負轉正,持有流通市值超過500萬元的大戶和超級大戶數量回升明顯。
央行19日晚間通過其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為加快建設適應市場需求的利率形成和調控機制,探索常備借貸便利利率發揮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結合當前流動性形勢和貨幣政策調控需要,決定于2015年11月20日下調分支行常備借貸便利(SLF)利率。對符合宏觀審慎要求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隔夜、7天的常備借貸便利利率分別調整為2.75%、3.25%。
從國際經驗看,中央銀行通常綜合運用常備借貸便利和公開市場操作兩大類貨幣政策工具管理流動性。2013年初,央行創設了SLF,SLF由金融機構主動發起,金融機構可根據自身流動性需求向央行申請常備借貸便利。常備借貸便利以抵押方式發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評級的債券類資產及優質信貸資產等。本次調整之前的SLF利率在隔夜4.5%和7天5.5%的水平。
業內人士表示,此次SLF利率下調體現了央行引導市場利率下行和穩定市場預期的意圖。更重要的是,它意味著在利率管制基本放開之后,央行正在通過其政策利率體系來引導和調控市場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