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餓營銷玩得轉嗎?
大家一直將饑餓營銷作為小米的營銷方式之一,這是誤解,不管雷軍怎么解釋都沒人信。其實饑餓營銷最好學了,每個月就限量施工戶,多一戶就讓滾蛋,但這有意義嗎?每月限量30戶,其實你的市場和資源就能拉到20個客戶嗎?就算能拉到50個客戶,施工管控能跟上嗎?
互聯網裝修本身的營銷方式就是口碑傳播,這是最核心的,先找到塔尖那些目標用戶中的意見領袖,也就是傳染源——鼓吹手!通過這部分人的裝修體驗,再影響到他們更多的朋友,找到活躍度高的傳染體在社群中建立互惠互利的傳播關系。比如轉介紹的提成,或若是親朋好友的話,再優惠一些。
由于供應鏈和施工管控要做深,所以市場開發肯定要透,作為二線城市每月30戶太小了,刨去春節前后兩個月,10個月就300戶,平均客單值7萬,也就是2100 萬。如果二線城市做深的話,每月可以達到100戶,一年達到7000萬是完全有可能的。對于互聯網裝修來說,不要玩饑餓營銷,那沒用,還是扎實做用戶口碑吧!
硬裝入口的后續盈利靠什么?
傳統裝修將施工作為入口,靠得是增漏項、主材溢價,甚至偷工減料獲利。有一家全國連鎖的傳統套餐裝修企業,包括套餐內主材,居然還能提接近40個點再分包給工長,工長當然還要有利潤。
而互聯網裝修是要剔除裝修行業不合理的利潤,更透明了,通過供應鏈管控降低主材價格,施工無增漏項,相對傳統裝修企業的毛利低20-40%。當然互聯網裝修產品還是有利潤的,只是它更重視用戶體驗和用戶痛點的解決,但硬裝之外,還有更多的想象空間。
第一,通過3D云設計化入口建立產業鏈強關系連接
硬裝后續跟家具、軟裝和智能家居打通成為業界的主要思路,但會面臨來自天貓、京東、國美甚至像小米、海爾等跨界競爭者,這就要靠3D云設計化建立硬裝、家居和軟裝的緊密連接才行。
也就是設計一體化,才能增強產品的整體銷售力。這就得打通硬裝設計(包含主材搭配)、軟裝設計,甚至還要主導家具的設計,才可能實現后續的盈利模式。而這些不同設計平臺的整合要靠3D云設計實現,對用戶虛擬體驗也更真實。
第二,行業巨頭通過產業優勢構建自己的生態圈
如地產商、家具商、渠道商等巨頭進入互聯網裝修,本身就有自己的優勢,整合優勢資源,建立更廣泛的生態圈,空間很大,但面臨的競爭壓力也很大,就看后期的資源整合力和產品是否能快速跑起來。還是那句話,家裝市場太大了,任何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延伸的空間,只是產品生命周期長短不同而已。
自有工人還是產業合作?
誰能讓裝修工人職業化,誰就能改變整個行業的生態。目前裝修的從業人員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自耕自作,無約束、無協作、無交換而長期形成了“小民思想”。突出的特征就是由于小農生產方式是典型的個體行為,自家的地、自家的犁、想下地就下地,想種啥就種啥。所以,沒有規章,也不懂得什么是制度,不需要約束,沒有自律。
在現實中還存在,重視眼前利益,愛耍小聰明,沒啥上進心等毛病,自覺性差一些就容易偷工減料,管理方式上與其他崗位差異很大。當然這里不是貶低農民工,這是現實存在的。而目前互聯網裝修的施工主要有三種方式:
一是自有工人。標準化施工程度高,易于管理和做口碑,缺點就是初期成本高,得最大化縮短工期,資金密集度高,復制性慢。
二是與工長合作。由工長管控施工隊,一對一溝通,復制性強,缺點是工長參差不齊,難點也是找到合適的工長很關鍵。
三是和勞務公司合作雇傭工人進行裝修。管理成本低,容易復制,但施工標準化難度大,后期隱性成本高。這種模式要做大的話,行業得統一施工標準,才能讓工人產業化。
另外不管什么合作形式,都得給工人提供基本的福利,如意外保險、年節福利、聚餐,增加他們的歸屬感;另外還要不間斷的培訓,真正從職業狀態上成為產業工人,而不是散兵游勇的農民工。最后還要建立完善的質量追溯制度,當然最核心的是利益激勵。
好的開始是,這輪互聯網裝修們會加強培訓技術工人,其中一部分優秀的農民工會轉化成產業工人。而信息越來越透明,使得以傳統裝修方式生存的農民工也將提高技術和服務,這是大勢所趨,逆不得!
另外還有產品的標準化和個性化問題,此前已有論述,這里就不再討論了。
其實,裝修和看病一樣,業主和施工方,信息嚴重不對稱,專業知識不對稱,矛盾肯定多。互聯網裝修大潮襲來,會先滅掉那批28800全包含家電,靠增項、低質和偷工減料的偽劣裝修公司。
家居電商周刊群里一位群友說,銷售型設計師都是看客戶下單,同樣是100平米,我看你開賓利,報價30 w,寶馬就報價15 w,若是乘公交的,就6w。
聽起來有些夸張,但愿互聯網裝修們能很好處理這些問題,將那些看客報價的裝修公司減少一些,畢竟硬裝市場70%的份額都讓“馬路游擊隊”搶走了,主要跟裝修公司搶剩下的30%份額。如何建立標準化,讓家裝行業“高效率、高質量、低成本”,將是互聯網裝修最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