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文化中心及劇院如何建設及運營管理,如何“接地氣”、“賺人氣”,已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
5月13日,由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主辦、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中國建筑裝飾協會等多家單位聯合承辦的文博會專題論壇“新常態下城鎮文化發展戰略——文化中心暨劇院投融資、建設、運營經驗交流會”在深圳的中國腦庫舉行,這是我國首次將文化復興及文化惠民與城鎮文化中心及劇院等基層文化建筑實踐相結合的一次盛會,與會專家踴躍建言,為我國文化中心與劇院如何親民惠民建言獻策。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秘書長李大士致開幕詞
中國建筑裝飾協會總經濟師、中裝新網CEO朱時均發表講話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秘書長李大士,中國建筑裝飾協會總經濟師、中裝新網CEO朱時均,深圳文體旅游局副局長喬鴻,深圳市主任吳思康,深圳市福田區公共文化體育發展中心主任陳曉中,中孚泰文化集團董事長譚澤斌、中孚泰文化集團總裁劉芳,OPEN建筑事務所創始人合伙人李虎,復旦大學訪問學者副教授、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特邀研究員萬昌,劇院運營專家譚杰,蘭州理工大學舞臺機械高級工程師李永平,香港畢璐德公司設計專家原野,深職院教授劉偉平應邀出席了此次經驗交流會。參加會議的還有業內人士及高校的專業學者等。
質量堪憂,運營不善,劇院成城市文化發展雞肋
城鎮文化中心及劇院等作為基層文化的承載平臺,應成為當地民眾文化娛樂市場文化傳承、學習、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作為傳播國家主流文化的核心陣地發揮積極作用。然而,目前我國所擁有的優質城鎮文化中心和劇院數量仍十分有限,截至2013年底,我國擁有演藝類場所近2000個,平均百萬人分享一個演藝場所;同時,在我國已經建成的大劇院中,有三分之一不能滿足專業演出的要求,有三分之一存在著較大的質量缺陷,剩余的部分由于經營管理不善,也相當一部分沒有起到文化承載,文化惠民的作用,反而淪為面子工程,政績工程。
社區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與當前城鎮文化中心與劇院數量、質量、運營管理方式落后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如何引導不良消費習慣,建立健康、高雅的文化娛樂方式,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復興面臨的挑戰,更是文化惠民工程具體落地的關鍵。
復旦大學訪問學者、教授萬昌先生在會上直言不諱地指出:“當前大部分文化中心及劇院由于當地主管部門缺乏專業經驗,或建設不當,或運營不佳,導致城鎮文化中心效率低下、功能缺失。”
復旦大學訪問學者、教授萬昌發表演講
對此,中孚泰文化集團董事長譚澤斌將這些問題歸納為“三高三低”,即投資高、運營成本高、票價高,使用場次低、運營收入低、上座率低,導致大部分社區劇場無法滿足當地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要,造成了如廣場舞、電子游戲、網絡游戲等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