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傳出消息,原定于今年年內實現調整退出300家污染企業的目標,將提前至今年10月底前實現。重點調整退出清單也至此明朗,瀝青防水卷材、建筑陶瓷、涂料等建材行業在其中分外惹眼。而就在此前一個月,北京市有關部門否認了被多家媒體報道的建材、家具等污染企業外遷的消息。如今消息坐實,這些被列入北京產業“負面清單”的企業再無可能存僥幸心理。京津冀一體化,產業轉移勢在必行。筆者認為,長期被詬病“三高一低”的建材企業,與其坐等產業轉移后的行業洗牌甚至慘遭淘汰,不如主動抓住機會轉型升級,走綠色建材發展之路。
追溯北京的發展歷史,或許我們就可以理解此前有關部門為何對“污染企業外遷”諱莫如深,也能夠確信這一次產業轉移是建材企業難得的轉型升級契機。
上世紀50年代,在蘇聯專家的影響之下,北京對城市性質進行了徹底的改造,把一個消費城市變成了莫斯科型的大工業城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污染、擁堵等城市病初顯,北京從1985年就被迫開始了搬遷污染擾民企業的工作。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污染企業整頓工作加速,到2008年基本完成了四環路以內全部污染企業的搬遷或淘汰任務。諷刺的是,奧運會結束沒幾年,污染感觀更為直接的霧霾便洶洶來襲。北京為它上一輪簡單的污染企業轉移付出了代價,并且殃及津冀。
2013年5月公布的全國“十大污染城市”中,有六個在河北。因此,即使“京津冀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北京污染企業的外遷轉移仍然處于敏感地帶。為此,有關部門不得不提前“吹風”,要求承接地對承接產業不能“挑肥揀瘦”。然而,在媒體第一次爆出“北京污染企業外遷”的消息時,我們便可窺見地方政府的真實想法。比如,河北廊坊市就明確表示“北京不要的低端污染產業,廊坊也不能要”。
其實,京津冀在環境問題上是唇亡齒寒的關系,北京對此已有切膚體會。北京市經信委主任張伯旭表示,絕不能讓企業帶著污染遷到外地,而是通過調整退出機制以及環保技改項目資金獎勵等政策對這些遷出企業進行幫扶,鼓勵企業調整轉型和改造升級。因此,在政策的強大推動力下,以及出于當地經濟發展的考慮,地方政府調研本地產業特色和優勢,以實現與轉移企業的無縫對接顯然是更現實的選擇。
已于4月16日搬遷至河北邯鄲的凌云建材化工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觀察范本。作為生產碳酸氫鈉的龍頭企業,凌云在生產小蘇打的過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二氧化碳及碳酸鈉。邯鄲是鋼鐵冶金的聚集地,屬二氧化碳集中排放區,凌云化工搬遷后可充分利用當地企業排放的二氧化碳作為生產原料,并以工業園區產生的蒸汽為能源,降低采購成本,不僅使整體搬遷“輸出零污染”,每年還可以吸收河北當地碳排放1.6萬噸,實現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
所以,北京的建材企業面對遷出大可不必如臨大敵,而應緊抓政策利好,轉變發展思路,換簡單的廠房車間騰挪為企業的轉型升級,繪制企業發展的新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