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大劇院還擁有多個中小型會議廳和小劇場、報告廳、國際會議廳,以及14個市州的分會議廳,劇院、會議中心功能和諧統一。
設計和建設上的優異和合理,是取得良好運營效果的前提。沒有高額投資的包袱,而又有著國際最先進的劇院技術,并兼具功能集約化所體現的資源利用效率,“甘肅大劇院建設模式”從源頭上為劇院承接高水準的文藝演出和大型會展活動,取得良好的運營效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此基礎上,甘肅大劇院開創性地建立了一套合作經營管理模式,開啟了“央地”攜力推進甘肅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繁榮的新篇章。
早在甘肅大劇院建設之初,上級主管單位甘肅電力投資集團就把甘肅大劇院運營管理納入了重要議事日程。在系統調研及財務分析的基礎上,按照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經過公開招投標,最終選擇與目前全球最大的演出和藝術展覽供應商及運營商的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司合作,并肩對甘肅大劇院進行經營管理。
央地合作的管理方式,使甘肅大劇院開啟了以文化、旅游、會展及酒店融合的方式,進行演藝產業全鏈條建設的“甘肅大劇院運營模式”,為文化建筑建設、管理和運營的模式創新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甘肅大劇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柱介紹劇院運營情況
運營兩年來,甘肅大劇院堅持奉行“讓高雅藝術走進大劇院,讓老百姓走進大劇院”的宗旨,堅持“零贈票、低票價”的經營理念,先后組織實施新春演出季、藝術節、金秋演出季等七個演出季項目,先后組織及引進128個劇目共計210場演出。累計接待觀眾25.2萬人次,平均上座率達到80%左右。
同時,甘肅大劇院充分發揮其公益屬性,成立藝術培訓機構、開展文化惠民活動、推進藝術普及教育。兩年來,累計售出100元以下的惠民票2.65萬張,先后邀請弱勢群體代表近3.1萬人(包括公益演出)免費走進劇院觀看演出,組織藝術普及教育活動10余場,活動人員超過1萬余人次。
兩年的運行實踐表明,央地合作的“甘肅大劇院運營模式”既克服了委托管理純商業化運作的弊端,又確保了甘肅大劇院公益性項目的自然屬性與文化藝術產業商業屬性的體現;既有利于發揮“甘肅電投”政府投資主體推動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優越性,又能充分發揮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豐富的演出院線資源和成熟的管理經驗;既保證了甘肅特色文化資源優勢的整合發揮和優質文化品牌的再開發再包裝,同時又實現了“中演院線”演出資源與甘肅文化資源的良性互動和交流融合,有助于培養和開發甘肅大劇院自創的文化作品,主打“自創牌”。
李長春在考察甘肅大劇院時,對劇院的建設水平及運營探索給予高度評價,他指出:“甘肅大劇院是一座集政務活動與藝術活動為一體的多功能建筑,兼顧會議及演出功能,在運營上采用企業化運作、政府給予財政補貼的模式,是一種機制創新。”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朱克寧
與國家大劇院、上海大劇院、廣州大劇院等國內一線城市的劇院同步登上“中國十大劇院”獎臺,用中國劇院建設與運營狀況調查暨“中國十大劇院”評價活動指導單位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常會副會長朱克寧的話說,是“實至名歸”;而建設與運營四年多來的輝煌成就,是“甘肅大劇院模式”的成功,活動的另一家指導單位,中國建筑裝飾協會總經濟師王本明說,“甘肅大劇院模式”應該好好總結和推廣,并在劇院調查活動最終成果《中國劇院建設與運營調查報告》中濃墨重彩地體現。
而甘肅劇院聯盟的成立,將是開啟“甘肅大劇院發展模式”的契機,甘肅大劇院將聯合省內各市(州)劇院,充分整合各演出行業及團體的優勢資源,推動實現文化產品的“市州共享”和“抱團發展”,打造集約化產業鏈條。
甘肅大劇院還將積極倡導設立“劇院文化產業發展基金”,開設“兒童藝術周”,打造藝術大講堂,潛移默化地讓百姓形成一種崇尚藝術、走近藝術的文化消費習慣。
“民族文化復興不應該僅僅只是政府的事,更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企業應該承擔的責任和履行的義務。”甘肅大劇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柱說。
進一步完善“甘肅大劇院模式”,為相關機構、從業者提供借鑒,以此不斷提高我國劇院建設與運營水平,這是甘肅大劇院推動文化復興,助力“中國夢”的文化自覺,也是其立足西部、走向世界的發展目標的實現保證,必將推動甘肅省乃至西部地區文化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