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作為第十屆中國藝術節重要組成部分的“首屆劇院建設與綜合運營高峰論壇”在山東省會大劇院舉行。如何幫助政府與文化部門通過劇院建設找到更有效的提高人們文化素質的途徑與方法,從而將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愿景落到實處,成為論壇的焦點話題。
出席本次論壇的演講嘉賓不僅有中孚泰文化集團董事長譚澤斌和上海大劇院院長張哲這樣的重量級人物,還吸引了來自大洋彼岸的美國劇院建設咨詢管理專家Duncan M.Webb、美國劇院建設運營專家Adam Shalleck及美國百老匯亞洲公司總裁Marc Routh,分別對大劇院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以及運營管理進行了深層次的探討。
美國劇院建設強調靈活性
Duncan M.Webb、Addm Shalleck以及Marc Routh在論壇上,結合劇院在北美地區的歷史發展背景指出,在1960至1980年的20年中,美國政府也是追求每個城市都要建一座大致相同的劇院,但是后來發現這種建設與運營方式花費過于昂貴,卻沒有找到好的解決方法。2008年后,很多美國地方政府再也無法支付運營豪華音樂廳的開支,美國人才明白其中關鍵的兩點,一是現代文化設施改造要適合實際需要,二是將劇院這種文化建筑集約化、社區化。
如今,美國政府不再直接扶持演藝劇院的建設,劇院只能自己努力籌款維持經營。從2008年到2013年的5年時間里,美國人一直在探尋劇院設計的方向在哪里。漸漸地,新劇院的建設規模變小了,而且功能性、綜合性、靈活性不斷增強,比如劇院不僅可以演出,還可以用來做演講,也可以開雞尾酒會,甚至用于宴會,以百老匯劇院區為代表的商業化運作就為當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劇院建設應本著集約型原則
中孚泰在業內享有“大劇院建設專家與領導者”美譽,董事長譚澤斌在論壇中表示,以大劇院、音樂廳為代表的演藝建筑是技術難度最高的建筑。如何把劇院建設好非常具有挑戰,一是大劇院如何定位,二是觀眾需要什么類型的劇場,三是誰來管理劇院,我們要傳播的文化內涵是什么,以及如何把劇院培育成城市的品牌。
譚澤斌先生在論壇上提出結合西方經驗發展我國未來劇院的建設構想。即借鑒美國的劇院建設采取的“航母戰斗群”模式,每座大劇院周圍建設很多專業小劇院,小劇院可以為大劇院提供豐富的文化和文藝資源,而大劇院則憑借自身品牌效應將這些文化藝術向外輻射,提升文化影響力,兩者融合,形成健康、高效、可持續發展的劇場生態環境。
譚澤斌認為,演藝建筑的建設必須按規律辦事,對劇院的功能系統、運管系統以及市場資源做出科學規劃后,再本著集約型的原則建設。他建議我國劇院可以嘗試向小型化、社區化發展,政府把控大方向,比如投資方向、傳播文化和價值觀等,而另由市場運作推動行業發展,這樣才有可能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劇場生態。
“中國十大劇院”出爐
此次高峰論壇上,最令人矚目的是“中國十大劇院”的誕生。為了力求客觀、公正,此次評選由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中國建筑裝飾協會、中華建筑報社與中裝新網聯合組織開展,評價活動歷時一年多時間,由國內劇院建設權威專家以及專業技術人員組成評審專家組,同時兼顧網絡投票的結果,對我國規模較大、運營較好的百余座劇院,在建筑聲學效果、功能合理性、設計水平、施工質量、裝備水平、劇院專業體驗、運營效果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定。
最終,上海大劇院、國家大劇院、廣州大劇院、大連國際會議中心大劇院、山東省會大劇院、武漢琴臺大劇院/音樂廳、首都劇場、東莞玉蘭大劇院、甘肅大劇院兼會議中心以及青島大劇院榮膺中國十大劇院。同時,在評選出的中國十大劇院中,廣州大劇院、大連國際會議中心大劇院、東莞玉蘭大劇院獲得“最佳聲效劇院”單項獎,國家大劇院、上海大劇院以及首都劇場獲得“最佳運營劇院”單項獎。
此次評選活動是在我國劇院建設發展的歷史關鍵時期,廣泛意識到劇院建設有別于其他建筑建設,而將劇院建設與運營提升到文化戰略高度所進行的評選。此次評選不僅有利于促進劇院建設行業健康發展,也將促進劇院建設標準的推廣,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