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倡導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今天,我們中國人必將迎來文化生活的新時代,而我相信以大劇院為核心的社區文化生態形式是迎接新時代到來的必經之途。”中孚泰文化集團董事長譚澤斌先生在“十藝節”期間舉行的首屆劇院建設與綜合運營高峰論壇上如是說。
作為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簡稱“十藝節”)重要組成部分的“首屆劇院建設與綜合運營高峰論壇”于10月12日在濟南山東省會大劇院隆重舉行。論壇由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組委會主辦,包括文化部領導、山東省文化廳領導、濟南市領導、國內知名大劇院院長、國際知名建筑師、設計師等在內的300多人出席了論壇。
在此次論壇上,業界享有大劇院建設專家與領導者美譽的中孚泰文化集團代表中國大劇院建設權威與世界級權威專家共商文化建設發展大計。
“十藝節”劇院建設與綜合運營高峰論壇
劇院建設需要“接地氣” 符合本國文化需要
未來的中國將處于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全面提升階段。在全面提高我國文化素質的時代大背景下,本次論壇幫助政府與文化部門通過劇院建設這種文化建筑代表找到更有效地提高人們文化素質的途徑與方法,從而將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愿景落到實處。
作為本次論壇受邀演講嘉賓,上海大劇院院長張哲、劇院建設咨詢管理專家Duncan M.Webb(美)、劇院建設運營專家Adam Shalleck(美)、美國百老匯亞洲公司總裁Marc Routh以及中孚泰文化集團董事長譚澤斌分別對大劇院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以及運營管理進行巔峰對話。
上海大劇院院長張哲指出,目前我們重要的事情是要提高演藝市場的成熟度,彌補演藝市場的基礎性缺陷,即解決公平問題和建立發展要素市場,然后是培養觀眾進劇院看演出的習慣,再一個是政府的扶持政策,尤其是對公益性劇院要制定明確的扶持政策,這需要各方支持以及市場化運營來解決。
Duncan M.Webb、Adam Shalleck以及Marc Routh在論壇上結合劇院在北美地區的歷史發展背景指出,在1960至1980年的20年中,美國政府也是追求每個城市都要建一座大致相同的劇院,后來,政府發現這種文化設施建設與運營費用昂貴,但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1990年后,美國仍然要建大型豪華音樂廳,但這對于很多文化演出意義不大。2008年以后,很多美國地方政府再也無法支付運營豪華音樂廳的開支。現在的美國人才明白這其中關鍵的兩點:一是現代文化設施改造要適合實際需要;二是將劇院這種文化建筑集約化、社區化。明白這兩點,美國人用了50年的時間。
中孚泰:劇院社區化是建設文化強國必經之途
中孚泰文化集團董事長譚澤斌先生在此次論壇上提出,可以將西方經驗結合到發展我國未來劇院的建設構想中。
譚澤斌表示,不久前他率領中孚泰劇院專家團隊赴北美考察,美國的劇院建設采取的是“航母戰斗群”模式,即每座大劇院周圍會建設很多專業小劇院。小劇院可以為大劇院提供豐富的文化和文藝資源,而大劇院則能夠憑借自身品牌效應將這些文化藝術向外輻射,提升文化影響力,兩者融合,形成了健康高效持續發展的劇場生態環境。
譚澤斌以舊金山音樂學院為例,說明這種模式的美國特色。舊金山音樂學院不僅有大型音樂廳,學院周邊還配套有多個小型音樂廳,這些小音樂廳既可以為提供音樂產品服務,比如灌制唱片,又可以作為周圍社區居民的公共服務場所,比如小學生在畢業時可以在這里舉行慶祝儀式。小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自己動手策劃儀式的內容和流程,活動結束后,老師給出總結評價。這樣的活動,對于提升小學生的演講、表演和組織協調等能力有很大的幫助,這種把小劇場建到社區的模式培養和提高了公民的素養,真正能夠做到文化傳播“從娃娃做起”。
此外,美國的大劇院、小劇場經常作為學術交流、劇目創作交流、團體聚會等活動的舉辦場所,有的劇場甚至具備就餐功能。這種自下而上的劇院建設和運營模式極大地提升了美國文化作品和文藝產品的文化傳播力。
反觀我國,譚澤斌講到,我國大劇院若注意品牌經營,同樣能夠形成光環效應,比如,國家大劇院成為中國演藝市場的一個品牌,就會產生光環效應,人們通過它會聯想到中國的藝術、中國式管理、中國人的素質以及中國文化的創意水平等。
通過多年的探索和總結,在面對我國大劇院發展的未來,譚澤斌認為演藝建筑的建設必須按規律辦事。將大劇院的功能系統、運管系統以及市場資源做出科學規劃后,再本著集約型的原則建設。我國劇院可以嘗試向小型化、社區化發展,政府在其中把控大方向(比如投資方向)并堅守大原則(比如傳播文化和價值觀),市場運作推動行業發展,這樣才有可能形成良性健康持續發展的劇場生態,為人們提供完善的文化生態場所,從而對居民綜合素質的提高起到推動作用。
此次“劇院建設與綜合運營高峰論壇”在中國劇院發展歷史中尚屬首次,極具文化建筑學術性探討意義,論壇最后還舉行了“中國十大劇院”評價發布活動,論壇的成功舉辦必將對中國劇院建設,乃至文化建設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