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條了兩年之久的中國光伏行業,終于開始嗅到春天的氣息。8月30日,發展改革委明確了分布式光伏上網電價補貼標準為每千瓦時0.42元。較征求意見稿中的每千瓦時0.35元的補貼標準提高20%,為光伏業走出“寒冬”再添動力。
業內人士預測,盈利加速將使電站的建設速度加快,出現電站搶裝的熱潮。預計2013年中國光伏裝機容量可達8.5GW,較之2012年的4.5GW增長88%,而2014年中國光伏裝機容量或可達到10GW以上。
一直以來,補貼政策都是光伏企業最為關注的政策之一,光伏業有望借此之機盡早實現扭虧為盈。
發展改革委通知明確,對光伏電站實行分區域的標桿上網電價政策。根據各地太陽能資源條件和建設成本,集中式光伏電站在全國將分為三類資源區,分別執行每千瓦時0.9元、0.95元、1元的電價標準。而對于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實行按照發電量進行電價補貼的政策,電價補貼標準為每千瓦時0.42元。
發展改革委表示,此次完善光伏發電價格政策,是貫徹落實國務院要求,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有利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引導資源優化配置,促進光伏發電項目合理布局,也有利于激勵光伏企業提高技術水平,不斷降低成本。
“全國光伏電價大概在每度1元左右,火電價格為0.4至0.5元。經過補貼后,光伏發電的市場競爭力將大大提升。”林伯強解釋道。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電站補貼價格分為三類地區,各自價格不同。
據了解,此前國家對光伏電站的補貼為建設性補貼,即投資者在建設時就可申請補貼。此次發展改革委出臺的補貼政策,是鼓勵更多的實際發電,所以按照實際發電量進行補貼。此外,電站補貼由全國統一價變為三類地區不同價格,讓補貼更為合理。
“分區定價很值得肯定,不同地區的資源條件對發電情況的影響很大,應該區別定價。”申銀萬國[微博]行業分析師余文俊說。
根據規劃,2015年中國總裝機容量達到35GW以上。但在利好政策的不斷刺激下,今年上半年,國內光伏裝機的商業生態正在轉好,組件的價格亦處于穩定的區間,甚至略有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