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可以設計的嗎?幸福是不能被設計的,但是建筑設計,尤其是綠色建筑的設計卻與幸福密切相關。建筑是一個城市發展繁榮的標志,現在越來越多的建筑師、城市規劃師已經把“幸福”的理念融匯到自己的作品中。在從事綠色建筑的業內人士眼中,幸福雖然不能被設計,但是可以通過設計創造出更多幸福的可能。
筆者有幸連續參加五屆綠色建筑大會,每一次都談到對建筑設計、綠色設計的理解。從最早提出綠色建筑設計策略、走中國的精宜之道,到創新有中國特色的綠色建筑設計,即平衡為本、創新為魂,再到去年提出共享設計,把建筑作為人與自然的共享平臺。直到今天,我們還要再提到,用建筑引導生活模式、提升生活品質。以此為目標的設計,必定是以人的幸福感為核心的幸福設計。
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生命周期理論”在半個世紀后被人們逐漸重視。其基本涵義可以通俗地理解為“從搖籃到墳墓(Cradle-to-Grave)”的整個過程,包括產品的形成、使用、報廢、廢棄物處置,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產品生命周期。生命周期的設計,是建筑從策劃、規劃到設計、建設、運營、拆除的全過程設計。在此過程中,我們最應關注的不是物或者城市、建筑本身,而應該是人。建筑和城市都為人而生,我們所采用的技術和營造的物理環境都與人密切相關,會影響感官與心靈。
建筑設計本身可以產生多個結果,也可以疊加上節能、減排、環保等屬性,但只有當幸福感被考慮時,我們的設計理念才會被帶到一個更高的、更人性的層次。人的幸福感受系統,來自生活模式、人居環境、經濟發展和政府善治。在生活模式中,政府善治所帶來的社會保障以及良好的經濟結構、就業結構,會引導人們的感受和生活狀態。在中國,以政府善治為龍頭,生活模式為靈魂,人居環境為條件,經濟發展為基礎來構建幸福設計是十分必要的。
傳統設計以功能為設計目的;綠色設計以性能提升、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節能減排為設計目的;而幸福設計以生活為設計目的,同時帶來減排的效果,在提升建筑性能的同時,滿足了人類對功能的需求。在以低碳循環經濟為核心的經濟中,全方位、多層次的社會就業結構和機會,為上述幸福設計的出臺奠定了大的背景環境,可以說是經濟基礎發展到這一步的必然產物。當汽車不再是成功的標志、身份的象征,而僅僅是代步工具的時候,人們就會發現不開車不僅可以減排,還能更多地接觸大自然里新鮮的空氣。人的有限生命應留給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消耗在路上,由此催生了混合社區的設計——15分鐘步行到達辦公地點;小冰箱取代大冰箱,不光是節能、節空間,更重要的是新鮮水果和蔬菜比冷藏更富有營養,對人的健康更有利。當人的價值觀改變,生活方式也會隨著變化,城市和建筑的建設模式、社會變革、鄰里中心、信息滲入式的社區服務、社區公共交流平臺等,都為高品質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支撐。
綠色、文明的居住理念,是綠色建筑的靈魂。我們評價一個地方的生態環境可以有多個指標,但都不如居住者10個字的親身體驗:藍天、青山、綠水、碧野、柔光。通過生態城鎮的規劃,努力實現城市的和諧、便捷、寧靜、節能、清涼、滋潤、清潔、柔和,像花園一樣。所以幸福設計的核心,是從使用者的感受角度出發,圍繞6個方面的轉變進行:從功能到性能、從單一到復合、從物性到人性、從居住區到社區、從物業管理到社區服務、從破壞到永續。現代高端住宅將從片面追求超大面積、奢華裝修的豪宅向富有文化內涵、有利身心健康的貴宅轉變。
我們已經在實踐中開始探索——設計了自己的辦公大樓,享受幸福設計的碩果。建科大樓中花園式半室外環境、公共交流平臺和工作、生活、娛樂一體化的環境,不僅提升了員工的幸福感,改善了環境,還實現了社會責任感。大樓的用電水平僅為深圳同類辦公樓的40%,照明用電只有29%,大大低于設計預期。
綠色建筑不可能一蹴而就,建筑設計的過程也很辛苦,但這是建筑師的責任和使命所在。既然選擇了綠色建筑設計這個行業,在引導綠色生活模式和為他人造福方面,建筑師責無旁貸。當我們的研究對象、設計對象能從物轉換到人,從人轉換到人心的時候,就離幸福設計不遠了——這也將成就我們自己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