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與內澇
這份報告中,重點提及了一些新興的經濟開發區和新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設嚴重滯后的問題。而在今年年初國家防總的全國防汛抗旱工作視頻會上,也強調要防止城市向洪水高風險區盲目擴張,防止城市建設擠占河湖水域,防止市政建設截斷排水通道等。
這意味著,城鎮化的加速成為中國城市內澇的重要原因。程曉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必須改變現在這種盲目的、非理性的發展模式。“在開發新區的時候,一定要將道路和排水一起完成,不能在路修好后再挖開去做排水。”
住建部規劃司副司長馮忠華在2013中國環博會環境產業高峰論壇上曾表示,以往的城市發展模式過度依賴于空間的外延擴展和無序蔓延,尤其是“重地上,輕地下”的城建思路導致了近年來內澇、洪澇災情在城市中頻頻發生。
城鎮化令城市規模越來越大,擴城是全國趨勢。據中國人民大學土地政策與制度研究中心主任葉劍平透露,2000—2010年十年間,全國城鎮建成區面積擴張了64.45%。城市擴張意味著不透水面積也在增加,同時排水系統等公共設施跟不上擴城步伐。
程曉陶以北京為例分析說,過去降雨量有60%甚至80%都滲透到地下了,只有20%到40%轉成地表徑流;而現在,80%以上都轉成徑流。北京的排水系統一直是按照一到三年一遇的暴雨設計的,這導致降雨量超過設計量,雨水根本排不出去了。
在一些城市,新建的地下排水系統并不多。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研究室主任譚烈飛說,1953年至1957年,北京新建了下水道251公里,目前使用的一些主要干管基本上都是這段時期修建的。也有專家稱,目前北京還存在著100多公里明朝時期的排水管道。
另一方面,一些城市的自然水系也隨著城鎮化進程逐漸消失。武漢市水務局的調查數據顯示,上世紀80年代以來,被譽為“千湖之城”的武漢,湖泊面積減少了228.9平方公里;近50年來,有近100個湖泊人間“蒸發”。
程曉陶表示,城鎮化中耕地有紅線限制,很多城市靠填掉湖泊水塘來開發房地產,結果降水就無處可存了。以武漢為例,若以湖泊平均深度1米來計算,武漢已被填占的湖泊蓄水容量,高達2.3億立方米,超過2個東湖的容積。
在這個基礎上,城市的地下管網建設又滯后,于是內澇隨之而來。
不過,中國也有正能量的范本。據程曉陶透露,上海浦東新區開發時就是按照先建好地下排水設施再建地上設施的理念去做的,因此這幾年的暴雨未能殃及浦東新區。
程曉陶認為,主干的排水管網建設依然是根本性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