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繼環境污染、堵車等城市病之后,內澇也逐漸成為城市的“高發病”。這讓中國新一輪的城鎮化蒙上了一層陰影:內澇被認為是城鎮化的“內傷”。
從7月3日開始,中國多地出現強降雨過程,“雨季到城市來看海”成為中國城市的尷尬。在7月8日的國家防總防汛會商會上,國家防總副總指揮、水利部部長陳雷透露,入汛以來的強降雨已造成中國武漢、廣州等40余座城市內澇問題較為突出。
而在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更是罕見地提出了城市內澇“零傷亡”的要求。在住建部印發的《城市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編制大綱》中,要求各城市發生超過城市內澇防治標準的降雨時,城市運轉基本正常,不得造成重大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
市長夜不能寐
一到雨季,中國的市長們便“壓力山大”。
7月6日夜間的武漢,雷電交加、暴雨如注。武漢市市長唐良智這一夜半睡半醒。第二天一大早,他便接到了武漢市水務局局長左紹斌打來的電話。在趕往市政府的途中,唐良智看到沿路很多路段被淹,并且淹得很深,“過了漢口感覺天都要塌下來了。”
這一天,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讓武漢三鎮大面積漬水,中心城區全城堵車。僅新城區就有16座橋梁、37.2公里公路受損,損失高達2.5億元。而在7月6日,唐良智在武漢三鎮視察時,水務局局長曾很樂觀地告訴他“沒太大問題”。
8日上午,唐良智臨時決定在武漢市政府常務會會議召開前加開一次市長辦公會,用將近一小時剖析了城市漬水問題。這一天,國家防總副總指揮、水利部部長陳雷也指出,當前全國多數地區已進入主汛期,防汛抗洪防臺風工作進入關鍵時期。
但悲劇依然在發生。當天晚上,河北省邢臺市沙河市遭遇暴雨,一輛轎車在通過沙河南環一處地下橋時被淹沒,車上三人遇難,其中有一名兒童。相似的場景在去年的北京“7·21”暴雨中也曾上演過。
城市的地下水道越來越脆弱。2010年,住建部曾對國內351個城市進行調查,發現2008年至2010年的三年間,有62%的城市發生過不同程度的內澇,其中超過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個,這些城市中有57個城市的最長積水時間超過了12個小時。
根據全國防汛抗旱指揮部的數據,2012年,中國依然有184個縣級以上城市受淹,特別是一些大城市洪澇損失嚴重。因此,住建部的《規劃編制大綱》要求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36個大中城市)中心城區能有效應對不低于50年一遇的暴雨。
國家防總防汛抗旱、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委會專家程曉陶,另一個身份是中國水科院副總工程師,多年來一直關注城市水患的治理問題,他對此并不樂觀。
今年3月,程曉陶負責完成了中國水科院的《城市防洪工作現狀、問題及其對策》課題研究。這一歷時三年實地調研完成的近兩百頁的專業報告,被媒體稱為近年來中國首份城市內澇研究報告。事實上,中國的很多城市一直都有自己的《城市防洪工作現狀、問題及其對策》報告,只是這樣的報告更多局限于學術研究的范疇。
程曉陶的報告揭露了一個殘酷的現實:目前中國仍有340座城市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防洪標準,占城市總數的53%;非農業人口150萬人以上的34座特大城市中,僅有7座達到規定的防洪標準,僅占城市總數的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