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汛期,隨之而來的居高不下的滲漏率成為很多建筑揮之不去的隱痛。中國建筑防水協會的統計顯示,目前全國房屋的平均滲漏率為65%,地下建筑的滲漏率更是超過了80%,而滲漏導致的鋼筋生銹、混凝土開裂等情況將會直接威脅建筑安全。為此,一直頗為低調的建筑防水行業被推到了前臺,成為關注的焦點。究竟這個行業目前處于何種狀態?本報記者日前進行了調查走訪。
近年來,盡管建筑防水技術,已從單一的房屋防水,應用到隧道橋梁、機場跑道、高速公路、垃圾填埋、污水處理等多個領域上,但是這個總產值剛剛突破千億元的行業,仍處于一個規模小、集中度低、市場不規范的階段。而近期,受強降雨的影響,多城市發生內澇,也揭開了不少建筑“屋漏漏”的面紗。這讓建筑防水行業這個事關建筑物安全和百姓民生的小行業受到了各方的高度關注。
“外衣”頻繁開線 建筑“患病減壽”
防水工程好比建筑的“外衣”,而編織這件“外衣”的材料就是建筑防水材料。據了解,建筑防水材料主要分為防水涂料和防水卷材兩大類,使用它們是為了防止雨水、地下水、工業和民用的給排水、腐蝕性液體以及空氣中濕氣、蒸汽對建筑物的危害。“以防水涂料為例,將其涂刷在屋頂、地下室、衛生間和外墻的表面上,可以形成連續的、整體的、具有一定厚度的防水層。”教授級高工、中國建筑學會防水技術專家委員會副主任葉林標表示,“防水材料對建筑物至關重要。”
“就拿建筑外墻的防水問題來說,如果發生滲漏,雨水極易通過外墻裂縫侵入室內,引起室內裝修和家具發霉,造成財產損失。更有甚者,還會影響到建筑物的使用壽命。”葉林標說。他介紹,在混凝土和砌塊的塊材、砂漿中存有空隙和裂縫,如果外墻滲漏,會使水進入其中,造成混凝土結構內部的氫氧化鈣溶解和流失,導致混凝土內的鋼筋生銹,體積增大2-3倍。而這種膨脹應力的作用會使墻體結構進一步開裂,進而增大了水侵入的可能性,造成惡性循環。
“目前我國建筑物的平均壽命出現了‘50年罕見,30年普遍’的怪現象,這與我國《民用建筑設計通則》中關于‘重要建筑和高層建筑使用年限為100年,一般建筑的使用壽命為50-100年’的規定相差甚遠。”他表示,“建筑物如此‘短命’,不但造成了資源和人力、財力的巨大浪費,還產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嚴重污染環境。”
市場混亂 “非標”品大行其道
過去幾年,防水行業的發展隨著中國如火如荼的房地產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走上了快車道。爆發式的增長讓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逐漸浮出水面。2012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將建筑防水產品作為本年度質量提升工作的10類重點產品之一。然而,根據國家質檢總局2012年全國建筑防水卷材產品質量“三查”(產品質量聯動抽查、企業生產條件檢查和無證生產清查)結果來看,一些關鍵性、安全性指標仍存在較大隱患。
“行業的主要問題、深層次問題就是產能過剩、低水平的重復建設。這些深層次問題的表征,就是低于合理價格的惡性競爭、假冒偽劣、無證生產、有證企業大肆生產無證的非標產品等行為,惡意地規避了國家的行政監督抽查。有證企業生產無證產品、協議產品、非標產品和所謂的低標產品在我們行業里面非常普遍。”中國建筑防水協會理事長朱冬青說。他認為,受到2012年經濟下行的影響,行業的問題逐漸凸顯出來。“2012年這些問題暴露得比我們前幾年都要嚴重得多。生產要素的漲價、人力資源的漲價、市場需求的減小,更加劇了我們行業的惡性競爭。”他說。
記者在北京十里河附近一家大型建材批發市場看到,正規企業的名牌產品幾乎都被小作坊的非標產品包圍。有些銷售商甚至把無標產品擺放在店鋪門口,公然銷售。“正品也有,貼標的也有,什么品牌都有貨。”一位多年從事防水材料的商販向記者表示,“要什么牌子有什么牌子,什么品牌的產品都可以生產,需求大的話價錢也可以便宜。”
中國建筑防水協會公布的數字顯示,截至目前,中國擁有生產許可證的防水材料生產企業有1400家,而沒有許可證的企業卻有500多家。2012年中國建筑防水行業的銷售收入只有2000多億元,而無證企業的銷售收入卻達到600億元,占到整個行業收入的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