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地標之爭高潮迭起
進入新世紀后,無錫高樓建設出現井噴態勢。曾傲視錫城的錫山已湮沒在周邊的摩天大樓中。高樓建造的地點也從過去偏向市中心、梁溪大橋一帶發展為遍布解放環路內環、太湖廣場、新區、太湖新城等多個區域。
有統計數據顯示,過去的10年,是無錫地標高度突飛猛進的10年。摩天360大廈、紅豆國際廣場、潤華國際大廈、凱賓斯基大酒店,再到封頂后高度突破300米的茂業世金中心……有的高樓開工時號稱“無錫第一高”,可還沒等第一到手就被更高的大樓超越。其中,高209米的摩天360、高181米的凱賓斯基大酒店(凱燕環球中心)以及高248米的紅豆國際廣場和高258米的潤華國際大廈,一度成為無錫已建成高樓中的“四大天王”。不過它們都沒能像當年的圖書館鐘樓和無錫大飯店那樣成為錫城獨一無二的地標,很快退出了無錫高樓江湖的排行榜,因為九龍倉國金中心、恒隆廣場、金匱大廈、銀輝中心等一大批在建或將建的摩天大樓會迅速“搶班奪權”。
去年4月,隨著茂業世金中心的封頂,無錫城市天際線高度首次突破了300米,這是無錫地標高度的又一次飛躍,將曾經的“四大天王”甩在了身后。沒過多久,九龍倉國金中心正式封頂,并以339米的“第一高”身份將茂業世金中心比了下去。如今,無錫火車站附近的在建雙子塔——世茂國際廣場,以358米的建成高度暫列無錫建筑第一高度。截至目前,包括華西龍希大酒店、蘇寧廣場、銀輝中心等在內,無錫超300米高度的建筑達到了6棟。
“這些不斷涌現的標志性建筑,在外觀設計、功能配套、防災能力等方面已有了質的跨越。”無錫著名學者湯可可認為,從江南小縣城、“小上海”到區域性現代都市,地標成為無錫城市建設歷史脈動的“最強音”,成為無錫走向現代化乃至國際化道路的重要標志。
地標建筑應體現城市的靈魂
什么樣的建筑可以成為城市地標?不同人有不同的答案。不少受訪者對于地標暢談了自己的想法。網友“疏雨”在二泉網論壇中說:“我第一次到無錫,看了一眼摩天360,就記住了它,感覺這樓超有個性。”家住二泉花園的曾先生說,蠡湖風景區的高噴與周邊的環廊一起,能成為無錫的“組合地標”;只要是可以代表城市的特色建筑物,都可算是地標,每個人心中擁有的地標標準不盡相同。
“所謂的地標,應該是人們不會忘記的東西。其絕對值高度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但地標的含義更多強調的是該建筑物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影響力。”江南大學教授徐立青認為,就好比天安門之于北京,地標性建筑擁有的不僅僅是高度這一元素,而且需要有歷史與文化因子的凝結。無錫市經濟學會秘書長馮冬泉介紹,無錫在“一城一島一帶”建設中,已出現了一批地理標志性建筑,如無錫大劇院、靈山大佛和梵宮,古運河風光帶的清名橋古街區等。這些建筑物帶來的是文化力的輻射,對江南水鄉生產方式、居民生活標本的保存,以及對現代化人居、宜居理念的植入。因此他認為,只有實現地理高度與科技、人文、生態等元素融為一體的地標,才能在人們心中占據一席之地。
長期關注本土房地產發展的業內人士季紅英說,在蘇南國際化進程中,很多高樓的開發者并不是簡單地造高樓,更多地是想給城市居民帶去一個有關文化傳承的高度。摩天360是無錫走向國際化的一個重要節點。其八面簡式外形,縮進式陽臺等設計,體現著對傳統審美與生活習慣的傳承。現在再回頭看紅豆國際廣場,很多人并不知道“紅豆”非常注重土地背后的文化價值,其道長巷地塊是無錫歷史上南來北往的官員下馬進城的地方,富有濃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歷史價值。
何為城市靈魂?上海新天地使石庫門建筑煥然新生,結合了最時尚的國際化生活方式,但它還是傳承了海派文化。無錫自古是商業城市,市民的生活習慣、消費習慣很有特點,對新鮮事物接受度較高。因此世茂團隊堅持將無錫人傳統的生活習慣和消費習慣,融入建筑規劃的方方面面。憑藉對無錫深刻的理解與洞悉,世茂國際廣場并不是簡單的模仿。無錫世茂國際廣場以太湖水為設計靈感,立面采用流暢的弧線的設計,旋渦式的主入口和次入口設計,營造出動感的流線,在解決功能復雜性的同時,把獨特和標識性的設計融入其中,布局方式宛如古運河綿延起伏的景觀,與高聳的塔樓形成鮮明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