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五條”出臺已兩個月有余,房價沒能降下來,反而有繼續上升的趨勢。靠限制需求和交易的調控方式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其根源在于只限房價不限地價是不可能使房價真正下降的。管理層似乎也意示到了不改變目前的土地出讓方式,很難使房價長治久安。
為了防止地王的再次出現,北京市國土局5月27日叫停了“準地王”——豐臺區夏家胡同地塊的出讓。5月30日,北京國五條細則出臺整整兩個月之際,北京再次出現停滯許久的“限房價、競地價”地塊出讓,將于7月3日出讓的昌平沙河地塊將會設置1.4萬元/平方米的銷售限價。掛牌資料顯示,該宗地起價為305125萬元,起始樓面價約5968.9元/平方米,遠低于去年成交的臨近地塊。此為繼2011年9月以來再次使用此方式出讓土地。
“限房價、競地價”看似很美,但仔細想想,未必真能限住房價。
首先,目前北京正在執行的限價政策,已經被開發商以額外收高額裝修款的方法破解。雖然市建委表態要對這種行為進行規范,但是遲遲拿不出解決方案。在這種情況下再推出“限房價、競地價”意義何在呢?最終限住的只是名義上的網簽價格,而開發商絕不會真的按照限價賣房。
其次,在售價被限制的情況下,如果開發商不能額外收取裝修款,那么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開發商就剩下在建筑質量上偷工減料了。其后果恐怕比額外收取高額裝修費更可怕。
近日有媒體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未來北京將有300多公頃作為“限房價、競地價”的土地得以落實,該類型土地將占到全部供應量的22.4%。如此大面積的供應量,如何防止“樓歪歪”、“樓倒倒”、“樓脆脆”的出現?除依靠開發商自己的良心外,政府相關部門能否拿出行之有效的建筑質量控制方案,這恐怕要比制定政策更加困難。如果不能控制好這類限價房的建筑質量,日后出現大量的垃圾建筑,即使房價被控制住也是一種嚴重的資源浪費。
另外,這類限價房的售價如果明顯低于市場價格,必然引來大量的購買者,在配售過程中購買資格如何界定,如何保證公平,如何避免其中的權利腐敗,都將考驗政策制定者的智慧。
除了上述問題之外,看似很美的“限房價、競地價”背后卻透視出當前政府既不想讓房價上漲又不想讓地價下降的矛盾心理。房價如果繼續上漲政府會背上房價調控不力的巨大壓力,但如果地價下降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又會減少。 “甘蔗沒有兩頭甜的”,不限制地價,只限制房價是不可能的。其最終的結果不是開發商變相漲價就是偷工減料。政府只有從土地財政的依賴中擺脫出來,地價才有可能下降,房價才有可能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