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份,住建部公布了首批智慧城市試點名單,第二批智慧城市試點名單也公布在即。有專家在5月23日舉行的2013智慧城市高層論壇上表示,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已進入實質推進期。
未來,智慧城市建設規模巨大,同時,對推進我國城市化有著深遠的影響。那么,智慧城市將如何落地?在建設進程中又面臨哪些問題?
智慧城市投資政府占主導
怎樣理解智慧城市?在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鄔賀銓看來,智慧城市是城鎮化的下一個階段,是城市信息化達到的新高度,智能服務是其重要標志,智慧城市應包括物聯網。
鄔賀銓指出,智慧城市離不開無線城市、數字城市、寬帶城市、感知城市,這些是智慧城市的必要條件。“智慧城市應該是創新城市、人文城市、平安城市、幸福城市、宜居城市、健康城市、綠色城市。”他說。
根據互聯網數據中心對全球2013年智慧城市市場發展的預測,2013年全球70%的智慧城市項目都聚集于能源、運輸、公共安全領域,其中90%得到了國家和國際政府的資助。
對此,鄔賀銓認為,我國大部分智慧城市項目聚焦于安全交通領域,能源領域還沒那么多。目前,我國主要智慧城市項目的投資,政府都扮演了主力軍角色。他預測,2013年~2015年,至少有70%的智慧城市項目主要管理者將由城市領導出任。
“北京的大氣污染問題是北京建設智慧城市面臨的瓶頸。”在鄔賀銓看來,除了環境污染以外,普通民眾交通、住房壓力大也是北京市政府將面臨的巨大挑戰。他建議,這些不能僅靠政府治理,還需要市民參與。“由城市管理者和市民共同參與管理的城市才是真正的智慧城市。”鄔賀銓說。
有框架但缺乏建設標準
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智慧城市的框架已經出來了,但不少構想還停留在概念階段,缺乏具體的建設標準。目前,只有住建部提出,將在3年~5年的創建期后對智慧城市進行評定,評定等級由低到高分為一星級、二星級和三星級。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副院長劉多表示,現在,全國已經有300多座智慧城市,這些城市都在做自己的城市規劃,但在進行規劃的過程中缺少標準。首先,整個標準體系目前還沒有建立健全;另外,相關的新標準還處于缺失狀態,由不同的標準化制定組織共同來制定標準,有可能造成標準交叉和相互重復,從而給產業界造成一定的困難。
“建設標準化將對智慧城市建設起到助推作用。”在劉多看來,建設標準化能促進互聯互通和共享協同,使得各個系統之間能夠進行數據共享和互通。此外,建設標準化還能提高通用性,降低成本,杜絕廠商綁定行為。
“就目前看來,我們整個智慧城市建設還處于初期發展階段。對于標準化工作制定部門來說,應該馬上編寫標準,促使智慧城市做大,保證其有序地發展。“對于智慧城市標準化工作而言,現在是非常好的發展時機。有了具體標準后,能夠促進整個智慧城市健康有序地發展。”劉多說。
智能建筑推動智慧城市落地
“城市之所以叫城市,是因為有建筑,但是我們很多智慧城市的規劃方案里卻不談建筑。”在論壇上,智慧城市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程大章表達了他的疑惑。
程大章指出,當大量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實現了智能化后,生活在智慧城市里的居民才能有一個現代的工作場所。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場所,信息交互服務是難以實現的。“所以,我認為,智能建筑是我們智慧城市重要的組成部分。”程大章說。
除了將城市生活智能化、便利化之外,智慧城市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也是關鍵問題。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提出,智慧城市要走低碳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此外,建筑節能受到了市場關注,成為智慧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關于智慧城市如何落地的問題,相關專家表示,在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中,對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提出了較高要求。按照相關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要做到“在保證相同的室內環境參數條件下,與未采取節能措施前相比,全年采暖、通風、空氣調節和照明環節的總能耗應下降50%。而綠色建筑的國家標準要求更高,要做到“采暖或空調能耗不高于國家和地方建筑節能標準規定值的80%”。其中,很多指標都涉及應用層面的問題,只有真正解決了智慧城市應用層面的問題,智慧城市才可能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