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太原裝修市場出現不少糾紛。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居民缺乏裝修方面的常識,片面追求美觀、實用,隨意拆改房屋結構,危及了房屋建筑的使用安全;另一方面是在租賃合同存續期間,承租人作為租賃房屋的使用權人,享有對裝修物的所有權,但在租賃合同終止時,承租人的裝修物附合于出租人的租賃房屋上,所有權歸屬出租人,承租人作為裝修出資人,其利益會受到損害。
近日,筆者走訪省城裝修行業了解到,由于裝修業的市場空間很大,行業法規相對滯后,部分企業為追求暴利,缺乏企業自律和誠信,出現了偷工減料、魚目混珠,坑害消費者的現象。該行業也成了近年來投訴率最高的行業之一。
太原市消費者協會(以下簡稱消協)負責人表示:目前,太原市房屋裝修糾紛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設計類糾紛。主要是設計師設計方案千篇一律,不能針對個體差異提出合理的建議。設計師對設計方案沒有考量,導致房屋裝修后存在設計缺陷。設計師為賺取回扣,勸誘消費者購買指定的裝修材料。
二是質量類糾紛。主要表現在裝修公司做防水工程時偷工減料,取暖設備、裝飾材料等粗制濫造,效果差強人意,省略墻壁和地面的找平工序,導致地板鋪設不平或踢腳線彎曲,瓷磚或壁紙施工不久后脫落等。
三是環境污染類糾紛。主要體現在裝修公司沒有采用或虛偽表示采用環保材料,夸大裝修材料的環保等級。
四是保修類糾紛。裝修公司承諾了較長時間的保修服務,一旦發生質量問題,便推脫保修責任。
五是合同類糾紛。主要表現在裝修公司未按合同約定的裝修材料或者使用劣質材料,無故拖延工期。
太原市消協工作人員表示,要規范裝修行業市場,需要社會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裝修企業作為市場主體,要真正做好經營,應更多地為消費者著想,恪守誠信原則,樹立長遠的發展目標。向低劣產品、低級施工說“不”,通過樹立品牌意識,擴大知名度。政府及行業協會部門則要加大監管力度和宣傳力度,嚴厲打擊無資質、無施工能力的低劣隊伍。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應盡量選擇有資質的正規裝修企業,并事先通過朋友和裝修過房子的熟人了解裝修的相關內容。在與裝修公司簽訂合同時,從合同條款和服務流程上進行約束,認真閱讀合同條款,對易出現的裝修增項提前向設計師了解清楚,并在合同中寫明。
為避免類似糾紛發生,建議業主在簽訂裝修合同時注意五個方面:
一、業主在簽訂裝修合同中應約定合同的具體目的。
雙方簽訂裝修合同,業主的義務是付款,裝修公司的合同義務細分起來非常多,不可能在合同中約定,所以需要把合同目的明確下來。簽訂裝修合同的目的本應是很明確的事情,但如果不事先寫明,在出了糾紛之后,裝修公司往往就會推三阻四。明確了合同目的,業主合理的要求就不用再費口舌了。
二、裝修房屋一定要請有相關資質的正規裝修公司。
業主在裝修合同中要約定,裝修公司應出示工商營業執照及其從事裝修行業具備的資格證書,并向業主指明其經營范圍中具有“承攬室內裝飾裝修工程”一項。若其不具有其中任何一項相關資質或者在簽訂合同前未向業主出示,業主得知后再向裝修公司提出的,裝修公司應向業主支付違約金,并且業主有權要求解除合同。這樣,可避免因裝修公司無資質而導致合同無效給雙方造成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