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天從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國家住宅工程中心了解到,新版國家標準《老年人居住建筑設計規范》即將發布征求意見稿。其中,擬對專門設計的老年人居住建筑中電梯、樓梯、安全疏散通道等內容,做出適老性的強制規定。普通住宅的適老性改造,可適度參照該標準,以適應老齡化社會中,90%以上的老人都要居家養老、社區養老的現實需求。
我國現行《老年人建筑設計規范》、《老年人居住建筑設計標準》涵蓋面寬泛,包括老年住宅、養老院、護理院等,執行10余年過程中,部分條文始終存在界定不清晰、力度不夠的問題。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國家住宅工程中心研發部副主任王賀介紹,正在修訂中的規范,明確適用于按獨立套型設計、滿足居家、社區養老需求的老年人住宅或老年人公寓。
王賀稱,新規范中,擬申請設定強制性條文,比如:多層老年人居住建筑,都要設可容納急救擔架的電梯;樓梯臺階寬度、高度等須遵循比舊規范更加嚴格的低限標準。
此外,汲取上海靜安等火災的教訓,新版《規范》中擬強制規定老年住宅(公寓)的安全疏散條文。
■ 現狀
兒女“適老性”意識薄弱
全國老齡辦預測,今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2億。
然而,專家指出,目前的現狀是,很少有兒女意識到家庭“適老性”問題,“北京青松老年看護中心”利用3年時間對7.3萬個北京家庭調查顯示,無一家庭符合“適老性”。“青松看護”表示,居民家里的電器按鈕太多,老人怕用壞了不敢碰,導致生活不便;椅子過矮,貌似舒適但是不足以支撐老人們站起來;馬桶兩側都沒有扶手,很多老人是在從馬桶上站起來時突發腦溢血離開了這個世界。另外,很多家庭都放置地墊,但是地墊很容易滑倒蹭著腳走路的老人。
專家建議,當家中老人的歲數達到60歲時,兒女們就應有計劃地一步步營造家中的適老環境。在老人70歲左右時,為老人提供一個相對舒適的居住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