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安全放首位
在經歷了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的傷亡和損失后,給各大城市敲響了警鐘,城市建筑安全級別需要提升,城市安全以及城市應急預案需要得到重視。
2012年底前,北京市對全市現有882棟簡易樓改造,并對建筑面積共計1500萬平方米的老舊小區綜合整治。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分為抗震節能綜合改造、節能改造和簡易樓拆除等類,其中改造涉及房屋建筑本體改造和小區公共部分改造兩部分。其中,1990年(含)以前建成的、建設標準不高、設施設備落后、工程配套不全的小區,將進行節能改造、平改坡、熱計量改造、防水粉刷等工作,以及為部分有改造條件的小區增設電梯。而1980年前建成的老舊房屋則將進行抗震鑒定,對不達標的老舊房屋進行結構抗震加固改造。
據了解,給磚混結構的樓房做抗震節能加固共有3種方案:一種是要在墻的內外兩面抹高強度的砂漿,干透后的砂漿能撐起整個房屋;第二種是直接做兩堵水泥墻,把不抗震的墻夾起來;第三種只針對比較空曠的房子,將通過增加立柱的方式,給房子加固。而框架結構的房屋,主要靠增加支撐的方式,分解房子老墻上的承重。
教育之重與學生安全
汶川地震后,學校等公共建筑的脆弱成為了各方關注的焦點。下一代是一個民族的希望,是考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因素,學生安全更是重中之重。2010年7月,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組織國家發改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教育部、國家地震局、審計署及民政部等部委的多名官員,與來自經合組織及國際地質災害組織等機構的外國專家,舉行國際視頻會議,共同商討建設抗震學校的問題。
地震多發的日本被公認為世界第一抗震強國。“3·11大地震”讓日本建筑抗震性能再度成為焦點。日本多數建筑采用鋼結構和木結構,其中中高層建筑以鋼結構為主,普通住宅80%以上是木結構建筑。鋼結構和木結構建筑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是日本建筑物經歷強震而堅挺不倒的主要原因。
正是看到了木結構的良好抗震性,2008年“5·12”中國汶川地震后,一些專家建議,四川地震地區重建時宜借鑒國外經驗,優先選擇輕型木結構住宅。因此,在四川災后重建中對抗震級別要求很高的小學、養老院、康復中心等建筑采用了一些木結構,其中以都江堰市向峨小學最為典型。
向峨小學在地震中被完全損毀,新建的向峨小學總建筑面積5290平方米,學生人數為540人,校舍建筑主要由教學綜合樓、宿舍和餐廳等組成,除廚房部分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外,其余單體均為木結構建筑。這么大體量的全木結構建筑,國內少見。所有建筑都采用鋼筋混凝土地基,地基深達地下巖石層;全木質的建筑主柱、梁等用鋼制連接件固定,可以保證地震時房屋不會位移。
2010年,北京市所有需要進行抗震加固改造的校舍將有一半完工,涉及18區縣的300所中小學。校方、學生家長都表示,此項政府工程使得學校在監護學生安全方面起到了更大作用,家長也更加放心孩子的安全。
愿災害帶來的傷痛很快被社會大家庭的溫暖所撫平,愿生命安息,生者珍惜。愿自然災害預測體系更加完善,愿城市建設更加和諧,愿建筑安全守護每一條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