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住宅產業在歷經快速發展之后,正面臨重要的轉折。目前,我國建筑業已與工業、交通業齊頭并稱為能耗大戶。尤其是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使節約能源、降低能耗成為我國建筑行業的首要任務。
建筑的高耗能主要是因為傳統粗放型的建筑模式造成的。在政策的推動下,雖然建筑工業化的發展對傳統建筑模式發起了挑戰,但仍受技術門檻高等因素的制約。
相關閱讀:建筑工業化 迫在眉睫的綠色使命
傳統建筑模式遭遇生態考驗
近十幾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隨之而來的是住房建設量的增加。住建部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城鄉新建房屋建筑面積接近20億平方米。這些新增的建筑都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在剛剛結束的綠色大會建筑工業化相關論壇上,業內人士給出了一組數據,當前我國建筑產業及其相關產業的耗能占到社會總能耗的46.7%。其中建筑材料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能源占全社會終端能耗的17%左右,占建造過程消耗的3%,占建筑使用過程消耗的26%左右。
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建筑耗能已超過5億噸標煤。按此測算,這些煤可產生約15000億千瓦時的電量,是三峽電站去年發電量的15倍左右。而城市固體生活垃圾中建筑垃圾總量約占40%,建筑物所貢獻的溫室氣體占總排放的15%,比各種交通工具所排放的總合多出1.5%。
我國建筑的高耗能主要是因為傳統粗放型的建筑模式造成的。資源浪費、建筑垃圾污染、噪音污染、空氣污染等生態問題一再拷問著我國建筑業的發展方向。對此,業內人士認為,傳統的建筑模式明顯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而國內建筑市場已完全具備接受國際成熟建筑模式的條件,以綠色、安全、優質、高效為核心理念的住宅產業化開始成為社會共識。
今年初,國務院2013年1號文件轉發發改委、住建部聯合發布的《綠色建筑行動方案》提出,“十二五”期間,我國完成新建綠色建筑10億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鎮新建建筑達到綠色建筑標準要求。這無疑是給綠色建筑的推廣注入了一針催化劑。
政策推進建筑工業化革命
“推行綠色建筑就是推行建筑的工業化革命,用現代化的工業手段,實現建筑生產方式的轉變與革新。推行建筑工業化的目的,就是要用最經濟的方式,用現代先進技術手段,建設高品質的住宅,實現住宅的可持續發展。”作為綠色建筑的推動者,住建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副主任梁小青認為。
北京市通州區梨園鎮公租房項目是北京市首個住宅產業化項目。負責該項目的經理告訴記者,建筑工業化是指采用工業化的方式建造房屋,將樓梯、墻板、陽臺、浴室等建筑部品構件均放在工廠里面進行工業流水線生產,待生產完成后再運到施工現場組裝,像“搭積木”一樣。
自2006年原建設部發布實施《國家住宅工業化基地試行辦法》以來,國家已批準遠大住工等27個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與中央政策相伴的是各地綠色建筑方案的火熱出臺。今年初,安徽省規定2015年政府投資公益性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上海明確2015年裝配式住宅面積占開工總量的20%;湖南提出從2014年開始長沙市保障性住房要執行綠色建筑標準。
政策的鼓勵刺激了企業興建綠色建筑的熱情,各大開發商紛紛打出“綠色節能”旗號,以建筑工業化宣傳作為賣點。然而,國內某大型房企設計師指出,中國真正的綠色建筑不到2000萬平方米。
工業化發展
受技術門檻高等因素制約
在住宅產業化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之下,受技術不成熟、成本高企、社會需求較小等因素影響,一些住宅產業化新技術難以轉化為企業效益和社會效益,住宅產業化的整體步伐依然緩慢。
17年前,遠大住宅工業有限公司(下稱遠大住工)就開始探索實踐住宅產業化,目前已是這一領域的龍頭企業。據遠大住工總裁唐芬介紹,與傳統建筑方式相比,建筑工業化具有質量可控、成本可控、進度可控等多項優勢,施工周期僅為傳統方式的1/3,用工量也大大減少,施工現場無粉塵、噪音、污水等污染,可以做到節水80%、節能70%、節材20%、節地20%,真正實現了“五節一環保”,并且解決了保溫、防水抗滲、隔音抗震等建筑通病。遠大住工吸收德國、日本、美國等國家的先進住宅產業化技術理念,其產品也歷經5次升級換代,第五代集成住宅體系工業化程度85%以上,達到國際水平。
住宅產業化涉及生產成本、產業技術、行業成熟度等方面。“中國建筑工業化單靠企業的推動是不夠的。”梁小青說。作為一種新型建筑生產方式,住宅產業化在受到追捧的同時,也面臨技術門檻高的挑戰。真正的住宅產業化技術只掌握在為數不多的大型建筑企業手中。
梁小青認為,目前,住宅產業化的推進仍受制于行業政策標準和管理體制,要實現建筑工業化,建筑產業鏈上的企業必須積極行動起來,實踐預制構件裝配式集成技術建設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