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權威資料顯示,預計到2040年,我國城鎮化率將提高到75%以上,城市對整個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將達到90%以上。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帶和中心城市的發展預示了中國城鎮化進程的持續快速發展,也預示了建筑業未來將有更廣闊的市場。在這樣一個大發展時期里,建筑企業將繼續進行市場拓展,尋找更多機遇。
多元化經營戰略成為企業發展動力
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的建筑企業生產規模龐大,資本實力雄厚,其功能擴展到融資、規劃、設計、施工、房地產經營等綜合性建筑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同時,產業分工細化,企業品牌特征明顯,施工專業化成為建筑企業市場競爭的重要特征。這些企業有著智力密集型的人才層次、較強的科研設計和開發能力、國際化的發展戰略目標、高度的技術創新精神和完善的人力資源開發培養體系。
國際承包商一般涉及房屋建筑、土木工程、交通等2個或3個以上的經營領域,近10年ENR(國際工程公司排名)排名前225位的國際承包商中一直名列前茅的頂級承包商都兼跨數個行業。ENR將國際工程市場分為10大行業,以美國柏克德公司為例,其業務領域涉及國際工程市場的所有行業。綜合幾家國際頂級承包商近幾年來的業務情況,其涉及的行業有房屋、電廠、供水排水、石油、交通和電信等。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國際頂級承包商都力圖通過多元化經營盡可能進入到足夠多的專業領域,正如ENR公布的2007年全球排名第一的法國萬喜公司提出的口號“要能承攬世界上任何類型、任何規模、任何領域的工程項目”。萬喜公司稅前營業額收入各行業業務所占的比例中,工程承包收入所占比例均小于50%,更多的則來自多元化經營;與之相反,堅持專業經營戰略的日本鹿島和大成建設公司在ENR總排名上持續下滑,未能進入全球最大承包商的前10名。
全方位的服務與企業間合作成趨勢
隨著國際工程承包市場的發展,國際工程業主越來越重視承包商提供的綜合服務能力,傳統的設計與施工分離的方式正在快速向總承包方式轉變。EPC(設計 采購 施工總承包)、PMC(項目管理總承包)等一攬子式的交鑰匙工程模式以及BOT(即建設 經營 轉讓)、BT(建設 轉讓)、PPP(公共部門與私人企業合作模式)等帶資承包方式成為國際大型工程項目中廣泛采用的模式。承包商不僅要承擔項目的設計、施工和運作任務,還要承擔工程融資任務。承包商的業務向項目的前期發展,利潤中心向全產業鏈轉移。據世界英航和聯合國貿發會議的統計分析,建筑業是發展中國家吸收外資最大的服務部門之一。除少數國家的政府項目不需要承包商帶資外,多數項目基本上需要承包商以不同的形式帶資承包,帶資承包項目約占國際工程承包份額的65%。
歐美等國家的大型跨國建筑企業都有自己的技術和專利,在國際工程承包市場上具有明顯優勢,資金實力、技術和管理水平遠高于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在技術和資本密集型項目上形成壟斷。發展中國家建筑承包商憑借勞動力成本的比較優勢在勞動密集型項目上也獲得了發展機會,并逐漸形成了全球技術資源共享的新局面。一方面,一些企業為了降低研發成本,尋求合作者共同分擔,逐步將技術研發機構從母體脫離出來的同時,引入新的投資者;另一方面,獨立研發機構為提高研發成果的效益,開始向更多的企業提供服務。在一定程度上,這是建筑業內部分工進一步深化的必然結果。
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際的眾多土木工程建設中,日本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顯示了其獨創的綜合建筑技術。在觀念上,日本建筑企業有一個共同的觀點,即在不久的將來,建筑技術的創新將出現在絕大多數的施工現場,那些不重視技術投入的企業將被淘汰。此外,日本建筑企業還十分重視技術融合,將多種現有技術或改良技術融合在一起,產生雜交技術。日本工程師將自身擅長的機械和電子技術相結合而產生機電一體化等技術,并使其與建筑業現有的設計、施工、檢測技術相融合。
組織方式多樣化為企業拓展發展空間
在國際工程市場上,工程實施組織方式繁多。工程承包模式包括平行總承包、設計或施工總承包、工程總承包、設計或施工聯合體承包、設計或施工合作體承包、CM模式、NC模式等等。除此之外,一些新型的工程實施組織模式如EPC、PMC、BOT等模式也在不斷出現。
EPC模式是指工程設計、施工全過程承包。目前,國際工程承包模式已從單純施工項目逐漸演變為EPC項目和設計 建造(DB)交鑰匙項目等多種形式并存的局面,以適應業主的不同需求。EPC模式可以向業主提供完整的設計、施工、供貨的全過程服務,成為近年來的發展趨勢。
EPC模式將建筑承包商從簡單的價格競爭中解放出來,同時對承包商的融資能力、設計能力、供貸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提出了挑戰。
特許經營模式是指某國政府以特許授權方式,允許某些大型承包商參與投資、建設、經營本國的機場、鐵路、電站、污水處理以及其他公共基礎設施項目,主要有BOT、BT、BOOT、TOT、PPP等形式。以BOT為例,工程項目由承包商和銀行投資團體發起,籌措資金組織實施以及經營管理,其實質是將私人或民間投資引入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經營管理,能夠解決政府或公共部門備受困擾的投資短缺和管理效率低下的問題,對政府、承包商、私人財團和社會都能帶來一定的益處。
虛擬建設模式借助現代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強大支持,采用無層級、扁平化的管理組織方式和設計 施工一體化的生產組織和管理方法,通過共享信息系統,達到工程建設成本低、質量好、進度快和協調好的目的,運用信息和知識使建筑產品增值。美國等發達國家建筑企業主要通過虛擬建設增強建設項目全壽命期各組織間的溝通和合作,充分運用3D、4D、VR等計算機技術將工程項目管理的各項職能進行集成。
合作伙伴模式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組織在信任、追求共同目標和理解各組織的期望和價值觀的基礎之上,為了獲取特定的商業利益,最大化地利用各組織的資源而作出的一種長期承諾。業主與承包商及其他參建各方之間給予相互信任、資源共享、可以建立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
此外,面對BOT、PPP、EPC、DB等復雜的大型項目,單個企業在融資、技術、施工、供貨或運營管理、風險管理、法律服務等方面有難以逾越的障礙,任何一家承包商都難以獨立承攬。因此,多個企業結成聯盟,各方將自己最有競爭力的資源投入,實現優勢互補,降低了一方獨自承攬項目的風險,最終使參與各方利益最大化,延長了各方的價值鏈。
聯盟包括了關系緊密的聯營體(JV)和相對松散的合包集團等多種形式,他們以誠信為合作基礎,不改各方的股本結構,各方以一定的股本金或保函共同組成臨時機構,具有需要時組成快、當使命結束或聯盟不適應外界形勢時易于解散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