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場為導向——深圳引領行業發展的原因
在這一階段,引領裝飾行業發展的依然是深圳裝飾企業。
深圳裝飾行業發展迅速,自有其各方面的原因。這些企業大多在起步之初就移植了香港先進的設計理念、施工技術和工程管理“基因”,在決策、分配、管理、人事等方面更靠近市場;同時企業擁有很大的自主權,充滿活力,非常適應市場經濟這片“大海”的水性。而政府監管部門也在所有制改革、市場準入等方面放開限制,比如審批民營企業資質時,就重資金、重業績。在行業運營機制上,深圳裝飾行業更是新招迭出:在國內率先推出裝飾監理制度,在全國成立了首家行業設計研究院,建立建材產品質量檢驗站,發布了裝飾設計收費標準、室內設計師從業資格評審、家裝規范服務標準等,提高了“深圳裝飾”的品牌形象,受到各地客戶的認同。善于吸收新技術和新理念,進行工藝和設計創新,也是深圳裝飾企業“走得出、站得穩”的關鍵。
到上世紀90年代末,深圳裝飾企業申報的技術專利已達數十項。廣田裝飾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后勤綜合樓視光中心樓)室內裝飾工程項目中,節水、節地、節能、節材,榮獲全國建筑裝飾行業科技示范工程科技創新獎;深圳市建筑裝飾總公司的“超大規格石板材高層建筑內和外墻干掛安裝技術”獲得國家專利;三鑫幕墻公司應用于深圳市民中心的采光頂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設計是裝飾工程的靈魂,是裝飾公司立足市場、做大做強的基本要素,也是深圳裝飾企業一直信奉的理念。深圳裝飾企業把設計放在首位,許多企業舍得投入,很早就斥巨資購買電腦、繪圖等先進設備和軟件,走上了“信息化道路”。同時,不拘一格引進國內外設計師,吸收新技術和新理念,從而使行業設計水平突飛猛進,在競爭中贏得更多訂單。
尤為重要的則是以市場為導向的發展路徑,深圳裝飾市場空間相對較小,遠遠不能夠滿足企業的“胃口”。深圳裝飾企業扛起特區“敢闖”的大旗,主動走出去尋找市場。深圳市建筑裝飾總公司、深圳市裝飾工程工業總公司、科源、洪濤、遠鵬、瑞和、廣田、海外、長城家俱、華輝、南利、中裝設計、卓藝、特藝達、晶宮、寶鷹、美芝、嘉信、維業、奇信、文業等公裝企業以及海大、名雕、上層、永安、雅庭、居眾等家裝企業縱橫全國各地,甚至把業務做到了香港、澳門及美國、阿聯酋、新加坡、馬來西亞、加納、哈薩克斯坦、冰島、加納、蘇丹等國家和地區,刮起了一陣陣“深圳旋風”。也使一大批深圳裝飾企業成為國內響當當的知名品牌。長城家俱由于成功裝修了中國首家五星級主題酒店——深圳威尼斯酒店,在2002年一年內拿下了8家五星級酒店的合同;卓藝在國內獨立設計施工的香港新世界百貨,得到了香港、日本專家和業主的高度贊揚,在2008年一年內拿下了10家大型百貨商場的裝飾合同。率先走出去摸爬滾打,深圳裝飾行業廣汲養料,搶到了市場蛋糕,創造了大量就業,也為深圳爭得榮光:行業產值從1992年的8億多元上升到2008年的500多億元,從業人員超過20萬人。
中國建筑裝飾協會會長馬挺貴高度贊譽:“深圳的裝飾行業,是我國建筑裝飾行業的發祥地,是現代建筑裝飾行業成長發育的搖籃,是全國建筑裝飾行業發展的戰略儲備地和‘黃埔軍校’。”
房改——家裝大發展的契機
1998年國務院頒布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提出從1998年下半年開始,停止住房實物分配,逐步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這一房改措施對拉動中國的內需消費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也使房地產業和家裝行業成為快速發展的行業。
時至上世紀90年代后期,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的生活寬裕了,對衣食住行有了更加豐富的要求。1998年的城鎮住房改革以前,中國城鎮居民的住房幾乎都是以低租金租賃或免費享有的國有房,貨幣化分房后,對于自己擁有完全產權的商品房,人們裝修新居的熱情被完全點燃。
當時的家裝市場十分不規范,沒有成熟的家裝品牌,而家裝市場巨大,進入門檻低,一個稍有裝修經驗的木工、瓦工,在路邊擺個牌子,便可以接到活兒,這些無資質,無營業執照,無固定的營業場所的馬路游擊隊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往往造成很多混亂局面,如重復裝修,一些質量低劣的裝修充斥市場,拆掉承重墻、破壞防水層導致樓房倒塌、地面漏水,裝修噪音和垃圾擾民等等,使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正常的生活秩序受到干擾。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家裝行業缺乏正常的市場管理和監督機制,受到損害的用戶往往無法換回損失。從1997年開始長達十多年時間內,家裝投訴一直是中國消費者協會統計的十大投訴之一,這種情況一直到近幾年方得到緩解。
當時,中國城鎮里便有了難以統計的家裝隊伍。規模化經營、規范化操作的家裝企業幾乎沒有。這樣的市場雖然很大,但經營難度大,利潤微薄。更嚴重的是,客戶與商家缺乏信任,市場發育扭曲。其結果是,業主利益受損,商家簽不上單。時任中裝協會長張恩樹憑借著他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責任感,覺得有必要采取措施,規范家裝產業,推動家裝的良性發展。因此,中裝協與建設部一起研究相關問題,努力將家裝納入監管。
1997年4月15日,建設部公布了《家庭居室裝飾裝修管理試行辦法》,提出積極引導建筑企業特別是三、四級資質的裝飾施工企業進入家庭裝修市場。《試行辦法》規定:凡承接家庭居室裝修工程的單位,必須持有建設主管部門頒發的“建筑企業資質證書”。這是國家主管部門第一次行文監管家裝行業。1997年9月25日-27日,由建設部建筑業司和中國建筑裝飾協會共同組織的“全國家庭居室裝飾管理試點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1997年11月3日建設部建筑業司與中國建筑裝飾協會共同做出《關于在部分城市開展家庭居室裝飾裝修管理試點工作的意見》。
1997年4月30日,在建設部、北京市建委、市工商局支持下,由中國建筑裝飾協會主辦的全國首家北京市百姓家庭裝飾市場成立開業。這個市場匯聚的是承接家庭裝修工程的裝飾設計公司,被當時的報紙稱為“正規軍”。這種自由市場式的家庭裝飾市場,是中國家裝行業早期的普遍做法。北京的百姓家裝市場很具有代表性,它實行一條龍服務,即從咨詢、設計、預算、選材到施工質檢、受理投訴、調解糾紛等全方位為消費者服務。尤其是它實行的合同備案和質量保證金制度,使需要裝修的老百姓們少了后顧之憂。
當時進駐的裝飾企業中,有一部分成了如今全國連鎖的家裝名牌。業之峰裝飾公司的前身北京六建七公司裝飾處即是最早入住市場的一批企業之一。
中裝協對中國家庭裝飾行業的發展的推動作用是具有原創性的,是一項創新之舉。
建材家居市場的興起也在這一階段。1998年,瑞典宜家家居率先進入北京的家具市場。1999年,號稱世界第三大建材超市的英國百安居在國內的第一家連鎖店上海滬太店開業。之后,法國的樂華梅蘭、德國的歐倍德紛紛進入中國市場。在與中國本土建材商競爭的同時,世界建材巨頭之間亦在中國展開了一場爭奪市場的戰斗。中國本土建材企業逐漸學會了與狼共舞。海外企業以集中管理模式和先進經營理念為特色,而本土建材企業以消費者為中心,強調個性化服務,并積極學習先進的管理和營銷理念,從而涌現出居然之家、紅星美凱龍等一批建材市場領軍企業。
2000年12月30日,國家統計局宣布,家庭裝飾和旅游、教育已逐步形成2000年新的三大消費熱點。
2001年,中國建筑裝飾協會對我國家庭裝飾業主的訪問調查結果表明,中國家庭裝修每年工程量達到3000億元,家庭裝修已經成為城市居民第一位的投資傾向。2000年家庭裝修消費北京3萬-5萬元/戶占61%,5萬元以上占13%;上海3萬-5萬元/戶占63%,5萬元以上占18%;廣州3萬-5萬元/戶占65%,5萬元以上占20%;銀川戶均裝修1.2萬元。同時,家裝的興盛還帶動了裝修裝飾材料的發展,同時引發更多家居用品、日用消費品、家用電器等產品的消費需求,極大地帶動了商業市場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