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室內裝飾行業地位的初步確立
在深圳大量裝飾企業誕生的時候,在國家的決策中心北京,除了應運而生的第一批裝飾公司,對行業發展來說更重要的是國家在政策上對裝飾業的扶持。
1983年3月,北京市建材工業局下屬北京市建材建安公司成立。這年年底,建安公司參與北京飯店西樓裝飾工程的施工。同樣是跟隨著香港施工隊,公司派出技術高手給他們打下手,學習。這個項目培育出了北京市第一支能夠承包現代裝飾工程的管理和施工的專業隊伍,這支隊伍歷經磨礪,成為北京市建筑裝飾設計工程公司(簡稱“北裝”)的中堅。
裝飾行業的快速發展,除了市場需要,當時的國家領導人對裝飾行業發展的關心和支持起了很大作用。1983年,國務院針對建筑五金、衛生陶瓷的生產配套問題,要求有關部門用三年時間把生產搞上去,做到配套生產,配套供應。“1983年底成立了一個由國家經委、輕工業部、紡織工業部、建設部、國家建材局等多部門組成的領導小組,要求我們‘自己做’,要發展這個行業。而由誰擔任組長呢?當時曾提出過讓建設部來當。我印象當中,建設部當時項目很多,后來國務院決定由輕工部牽頭,輕工業部部長楊波來擔任了組長。” 中國室內裝飾協會常務副會長劉珝說。
小組成立后,迅速在全國展開主題調研,甄選出北京、上海、遼寧、廣東四個區域作為配套區,每個區域成立相應的臨時性機構來專門負責此事。然后又分別在四個配套區成立公司,進行試點運作。
所謂配套,是指室內裝飾用品組套供應能力。1984年9月,經國家經貿委批準,輕工業部下屬的五金電器局、裝飾局、家具局三個部門合并,成立了中國室內成套用品總公司,并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這是中國裝飾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裝公司”)的前身。中裝公司是“輕工體系”建筑裝飾企業起步的一個典型例子。
1985年6月,由國家經委、輕工業部召開的全國室內裝飾工作座談會在上海舉行。會上總結了一年來四大配套區的發展情況:
北京市去年完成的室內裝飾面積達14600平方米,裝飾材料營業額比1983年增長一倍。今年第一季度,又比去年同期增長176%,實現的利潤相當去年全年的一半。遼寧的室內裝飾業,在調整工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中,通過改革和改造正在興起。全省從事室內裝飾用品和材料的企業有數百家、幾十萬人。已經能生產15個大類、100多種室內裝飾用品,并發展與其他省的橫向聯系。上海則充分發揮出老工業基地、配套能力強的優勢,在統一規劃的前提下,大膽進行產品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組成了若干個一條龍生產線,主攻建筑五金和衛生陶瓷,拉長了短線,開發了缺門。衛生潔具廠在很短時間內試制成功仿意大利式的五種顏色彩陶潔具及相應的配套件。僅僅一年時間,上海規劃開發的72項產品,有48項試制出了樣品,有17項形成了批量生產能力。全市并已成立了41個室內裝潢承包服務公司,現正陸續洽談承包中高級賓館項目的室內裝飾。廣東配套區也頗有一番聲色。他們通過引進先進技術裝備,增強了建筑五金、衛生陶瓷的生產配套能力。引進配套項目試制出的產品已進入中高級賓館。家具行業通過技術改造,從原來生產低檔家具發展到10大類、60多個品種,不僅可以供應國內,而且還能出口。目前,廣東的配套水平已達到中級,有的向高級方向發展,初步具備了設計、生產(施工)配套一條龍的能力。
1985年6月10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一條新華社的簡訊《新興賓館室內裝飾業正在崛起》,這是《人民日報》第一次提及裝飾業。兩天后,該報更是刊登了《富有活力的室內裝飾業》一文,將室內裝飾業定義為:各種建筑的室內設計、施工、室內用品組套生產、組套供應的系統工程;是與建筑結構處于平行的、同等地位的體系。該文同時指出:室內裝飾業在我國已經開始成為一個富有活力并且擁有廣闊市場的新興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