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韓國還是日本,當總就業人口之中農業人口所占的比例降到20%以下,它的經濟增長率就會放緩。”在2月25日清華大學舉行的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上,國際經濟學會前主席、斯坦福大學經濟學榮譽教授青木昌彥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相關閱讀:城鎮化是個大戰略 需要強化產業支撐
因此,青木昌彥預計,未來中國沿海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會放緩。但是內陸地區,由于農村的就業人口仍占就業人口的40%乃至50%左右,如果這些人能夠流動到城市,而且也給他們提供相應的就業機會的話,仍然可以取得高速增長或者比較快速的增長。
在青木昌彥看來,中國伴隨著快速城鎮化的推進,已經積累了眾多的社會問題,如何處理這些社會問題對當局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以PM2.5為代表的公害污染問題可能成為進行創新的契機,問題就在于政府如何去采取相應的措施。我的建議有兩點,第一要建立一個嚴格規制公害的體制,第二要創造有利于企業開展創新、競爭的環境”。
同時,青木昌彥提醒中國注意并處理好城鄉統籌的問題,日本在這方面并不成功。
青木昌彥是世界著名的發展經濟學家,1998年獲得國際熊彼特學會熊彼特獎,曾任國際經濟學會主席,現為斯坦福大學經濟學榮譽教授。在西方主流經濟學界,他是最早關注中國經濟變革的著名經濟學家之一。早在1976年“文革”結束之前,他就到過中國做深入的學術考察。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之后,他多次來到中國,同吳敬璉等中國經濟學家共同切磋中國經濟的走向。
農業人口占比低于20%增長將放緩
《21世紀》:新一屆中國政府會將城鎮化作為下一步中國經濟增長的驅動力,那么從日本城鎮化的歷史來看,您認為中國的城鎮化對未來經濟的刺激能起到多大作用呢?
青木昌彥:我們先看一下日本的經驗,從上個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農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比例從50%降到了20%左右。這一階段也是日本高速增長的時期,農業和工業以及服務業相比,其勞動生產率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正因為如此,很多農業人口轉移到城市,同時也帶來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再看韓國,從上個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是城市化迅速發展的時期,而且城市化也帶來了高速的經濟增長。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無論是韓國還是日本,當總就業人口之中農業人口所占的比例降到20%以下,它的經濟增長率就會放緩。
我們再來看一下中國,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開始改革開放,中國就業人口之中,農業人口占到了80%以上,這在全球范圍來看都是非常高的數字。中國的農業人口向其他行業、城市去轉移,是以一種農民工的形式,具體來說是從自己的家鄉到沿海地區去打工,最后成為所謂的流動人口。而這些人呢,不僅是在城市打工,很多人已經在城市擁有了家庭,甚至孕育了子女。據說這個數字超過了2億。這樣一種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也是支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原動力之一。
中國是一個大國,地區是存在差異的。首先沿海地區就業人口之中農村人口所占的比率已經是低于20%或者是接近于這樣的比例,因此沿海地區的增長速度會放緩。但是內陸地區,農村的就業人口仍占就業人口的40%乃至50%左右,這個比例還是非常之高的。如果這些人能夠流動到城市,而且也給他們提供相應的就業機會的話,我覺得在這些地區仍然可以取得高速增長或者比較快速的增長。
但是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以及經濟的高速增長,當總就業人口之中農業人口的比例接近或者是低于20%的話,也會帶來很多的矛盾,即更多的人集中到城市后帶來的矛盾會顯現出來。比如說像城市的交通擁堵、公害污染問題,以及住宅保障的問題。這實際上也是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出現的巨大的社會問題。
《21世紀》:這些社會問題,對日本的社會和國家體制產生了什么影響?
青木昌彥: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以環境公害為代表的社會問題,引起了民眾的強烈不滿,也迫使政府下大力氣去解決。因此當時像東京、大阪、京都這樣的大城市的領導人都是在選舉之中選出來的與政府作對的在野黨的領導人,實際上這也給日本以自民黨為首的中央政府造成巨大沖擊,在韓國也是一樣,在此期間出現了軍事獨裁政權崩潰,從軍事獨裁走向民主政權的政治更迭。
當然和日本、韓國相比,中國無論是歷史還是政治體制都有所不同,因此情況是不一樣的。但是不管怎么說,伴隨著中國快速城鎮化的推進,現在已經積累了眾多的社會問題,比如說以PM2.5為代表的環境污染的問題,再如流動人口(居住在城市但是仍然擁有農村的戶籍的人口)的子女的教育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是影響中國社會穩定的非常巨大的課題。
以習近平和李克強為首的新一屆領導人對于存在的這些問題,這些政治領袖是有清醒的認識的,而且也會去采取措施解決這些問題。可以說,中國現在正站在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關頭。
日本如何克服城市公害
《21世紀》:日本在城鎮化的過程中,相對成功地解決了城市病的問題。而中國在快速城鎮化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交通擁堵、以PM2.5為代表的大氣污染這些社會問題。那么日本有哪些可以供借鑒的經驗?
青木昌彥:城市公害的問題能否解決,取決于執政者是不是認真對待,真抓實干。以交通問題為例,隨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商務活動或者服務業勢必向中心集聚,但是在城市中心的居住成本是很高的,所以很多人被迫住在郊區,然后通過通勤的手段來上下班。但是要去解決民眾的交通問題,僅僅在城市的中心建地鐵是不夠的,還要考慮到居住地與城市中心這種地鐵的接駁問題。在日本,它的郊區的電車是非常發達的,而且和地鐵有很好的接駁。比如說你是住在離城市30分鐘或者是1小時距離的地方,仍然可以快捷地通過地面的郊外電車和地鐵連貫運行,這樣的話就形成了一個交通的網絡。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
每日精彩推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