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再次給水泥行業的并購重組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受產能過剩、能源環境等問題的影響,自2008年以來,兼并重組的大戲一直在水泥行業上演。作為此文件指出的九大行業之一的水泥行業,是否會因為《意見》的發布再掀新一輪重組熱潮?這是否預示著水泥行業的寡頭時代來臨?
行業集中度發展不均
據有關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前10家水泥企業行業集中度僅為26%。《意見》提出,到2015年,這前10家水泥企業產業集中度將達到35%。對此,長江證券某分析師分析,這不是一個很合理的指標,過去10年是水泥行業的黃金發展期,隨著企業的競爭和重組,國內水泥行業區域化格局已十分明顯,部分地區行業集中度較高。
目前,從國內水泥市場的分布來看,華東地區以海螺水泥、中建材為龍頭,華北地區以冀東水泥、金隅水泥為龍頭,東北地區以亞泰水泥、北方水泥為龍頭,西部地區以天山股份、祁連山股份為龍頭,西南地區以中建材、海螺水泥、臺泥為龍頭。
上述分析師還告訴記者,國內水泥企業的區域集中度在30%~40%,華東地區的水泥企業行業集中度最高,海螺、中建材兩家龍頭企業的行業集中度達到近50%。再細分市場,僅海螺水泥或是中建材一家企業,在浙江省某地區的集中度就達到50%。“此全國性指標的提出,主要是促進大企業不要僅限于在區域內發展,要逐步擴大發展區域。”他解釋。
水泥行業像國內其他行業一樣,也存在發展不均衡的現象,這從企業的區域集中度就可以表現出來。上述分析師表示,當前,我國西南地區水泥企業行業集中度較低,主要以當地中小民營企業為主,整個地區水泥行業發展較慢。目前,中建材、海螺水泥和臺泥正在西部地區進行并購整合。
對于此,記者也從華西證券分析師王振虎那里得到證實。
東部重組熱潮升溫
當前,產能過剩、能源環境等潛在風險成為行業健康發展的絆腳石。
中國水泥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孔祥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兼并重組的背景是行業遇到了發展瓶頸,而產能過剩是最大的瓶頸。截至去年底,我國水泥產量占全世界總量的60%,按人均消費計算,超過任何國家在最高速發展時的人均水泥用量。
“要真正化解產能過剩只有通過兼并重組,而這需要大企業集團來主導市場,淘汰落后,維系市場的供需平衡。”孔祥忠表示。
但由于我國各地區城鎮化進程不同,因此水泥行業的此次兼并重組也有一定的側重。王振虎認為東部地區水泥行業的整合力度較大。
他分析,從全國范圍來看,深圳、上海、北京等地經濟較發達,城鎮化率較高,所以對水泥的需求量較少。同時,水泥產業鏈的發展相對完善,因此,整個行業的發展遇到了瓶頸。從人力等方面看,水泥企業需要外延性的擴張。
而西部地區水泥行業在汶川災后重建的帶動下,得到了較快發展。但目前,西部城鎮化率低,國家不斷出臺相關政策引導城鎮化發展。受此影響,未來10年,水泥等基建材料需求量的增大將主要靠中西部地區的帶動。同時,該地區水泥行業的競爭格局還不太明顯,很多企業并沒有太大的并購壓力,還有很大的生存空間。
寡頭時代是否來臨?
《意見》剛公布,華新水泥就率先出拳,以總計5.19億元的價格,收購了湖北華祥水泥有限公司及其關聯方——湖北華祥水泥鄂州有限公司——各70%的股權。根據不完全統計,從2012年初中國建材的母公司收購川煤水泥和攀煤水泥起,僅一年多的時間,水泥行業內的收購整合類案例就高達23起。
2009年曾被稱為水泥行業的兼并重組年,今年,《意見》的發布無疑給水泥行業的下一步并購重組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業內外人士紛紛議論,根據國內其他行業的發展情況來看,此次兼并重組是否意味著水泥行業寡頭時代的來臨?
對此,上述兩位分析師都表示不然。王振虎分析,水泥行業與其他行業不同,其準入門檻較低,并且有一個很典型的銷售半徑。一般來看,水泥的銷售輻射在周邊200公里左右,超過這個半徑,其運輸成本等的增加將使其銷售優勢大幅削弱。因此,目前更多的應該是多范圍、多格局并存的局面。
實際上,地區寡頭早已形成,如在安徽,海螺水泥是龍頭,河北則是冀東水泥,新疆主要是天山股份。受全國經濟發展結構的制約,國內水泥行業寡頭時代的來臨還需要一段時間。
不少人士生出疑問:此次重組是否會掀起水泥行業國進民退潮?誰將是此次兼并重組的主力軍?對此,王振虎表示,目前水泥行業的整合還是“大魚吃小魚”的模式,憑借資金、管理經驗、規模等的優勢,大型水泥集團尤其是水泥上市公司將成為并購主力軍。
對于未來水泥行業的發展,王振虎表示,從股市來看,水泥行業在去年11月左右先于大盤見底,之后,隨著城鎮化的發展,水泥板塊一直上行,這是行業發展的拐點。近兩年,水泥行業上市公司業績下降較快,企業經過去庫存之后,3月即將迎來銷售旺季。此外,隨著固定投資的增長,2013年水泥行業將穩步發展。